古文觀止·《左傳》·吳許越成
(哀公元年)
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 【1】, 報槜李也【2】, 遂入越。 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3】, 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4】。 吳子將許之。 伍員曰【5】:“不可, 臣聞之:‘樹德莫如滋【6】, 去疾莫如盡【7】。’昔有過澆, 殺斟灌以代斟鄩【8】, 滅夏后相【9】。 后緡方娠【10】, 逃出自竇【11】, 歸于有仍【12】, 生少康焉, 為仍牧正【13】, 惎澆能戒之【14】。 澆使椒求之【15】, 逃奔有虞【16】, 為之庖正【17】, 以除其害。 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18】, 而邑諸綸【19】, 有田一成【20】, 有眾一旅【21】, 能布其德, 而兆其謀, 以收夏眾, 撫其官職。 使女艾諜澆【22】, 使季杼誘豷【23】, 遂滅過、戈【24】, 復禹之績, 祀夏配天, 不失舊物。 今吳不如過, 而越大于少康, 或?qū)⒇S之, 不亦難乎? 勾踐能親而務(wù)施, 施不失人, 親不棄勞, 與我同壤, 而世為仇讎。 于是乎克而弗取, 將又存之, 違天而長寇讎【25】, 后雖悔之, 不可食已【26】。 姬之衰也【27】, 日可俟也【28】。 介在蠻夷而長寇讎, 以是求伯【29】, 必不行矣。”
弗聽。 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 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 吳其為沼乎!”
【注釋】
【1】夫椒:今紹興縣北,一說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
【2】槜(zui)李:吳越邊界。定公十四年,越于此大敗吳軍。夫差之父死于是役。
【3】越子:越王勾踐。楯(dun):盾牌。會稽:山名,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4】種:越國大夫文種。嚭(pi):吳國大臣。行成:求和。
【5】伍員(yun):吳國大夫伍子胥。
【6】二語見偽古文《尚書·泰誓》。滋:多,廣。
【7】盡:斷根。
【8】過:夏時國名。今山東掖縣北。澆:寒浞之子。斟灌:夏時國名,今山東壽光縣東北。斟:夏時國名,今山東濰縣西南。
【9】夏后相:仲康之子,少康之父。
【10】后緡(min):相妻,娠:懷孕。
【11】竇:墻洞。
【12】有仍:國名,后緡之娘家。
【13】少康:相之遺腹子。牧正:主管畜牧之官。
【14】惎(ji):毒,或作“痛恨”解。
【15】椒:澆臣。
【16】有虞:國名,今河南虞城縣西南。
【17】庖正:廚官。
【18】虞思:虞國國君,姚姓。“二姚”指虞思的兩個女兒。
【19】綸:地名,今河南虞城縣東南。
【20】成:方十里。
【21】旅:五百人。
【22】女艾:少康臣,諜:暗中窺探。
【23】季杼:少康之子。豷(yi):澆弟。
【24】過:澆國。戈:豷國。
【25】長:助長。
【26】不可食:吃不消。
【27】姬:吳姓。
【28】日可俟(si)也:可計日而待也。
【29】伯:同“霸”。
【賞析】
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吳越兩國之間勢力的消長,此伏彼起,富有戲劇性,一向受到文學家的青睞。 勾踐臥薪嘗膽的復仇精神、 伍子胥忠而見疑、 信而受謗的悲劇命運、 范蠡功成身退的明智抉擇, 激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子, 文學家的素材來自史學家的著作。 《左傳》中“吳許越成”一節(jié)就是吳越故事中的一個插曲。
文章的中心是伍子胥勸阻吳王夫差不要與越講和的一席話。 這席話的主旨是“去疾莫如盡”,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 就是要追窮寇、 打落水狗。 文章的開頭交待了當時的背景: 吳國打敗了越國, 越國為了保存實力, 東山再起, 表示愿意與吳國講和。 沒有主見的吳王在太宰嚭的慫恿下, 準備答應(yīng)吳國的求和要求。
伍子胥的進諫大致包括兩個內(nèi)容, 一是少康中興的故事, 二是將勾踐與少康比較。 少康中興是一個興國復仇的故事, 伍子胥講這個故事, 針對性十分明顯。 伍子胥突出了少康復國報仇的艱難曲折。 少康的母親差一點與丈夫 (即夏朝的君王相) 同時遇難。當時她正懷著孕。 逃到娘家以后才生下了兒子少康。 少康的誕生已是這樣充滿不幸與兇險, 他的成長更加步履維艱。 毒辣的澆特意派人來刺殺他, 他不得不聞風而逃, 寄身有虞國。真是艱難玉成, 坎坷曲折的經(jīng)歷鍛煉了少康的意志, 培養(yǎng)了他的見識與才干。 他一面招收、 團結(jié)夏朝的遺民, 一面派人偵察澆的行動。 最后, 少康終于滅掉了澆的過國和豷的戈國, 恢復了夏朝的天下。 少康的中興歷來為人所贊譽, 然而, 伍子胥卻從反面來理解這個故事。 伍子胥把少康中興作為不追窮寇的教訓來理解。 這是說理的第一層。 借古喻今, 說明放虎歸山, 后患無窮的道理。 接著, 作者又將歷史與現(xiàn)實作比較, 現(xiàn)在吳國的勢力不如當時的過國, 而越國卻大于當時的少康, 如果不乘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將越國消滅, 而坐視它恢復元氣, 壯大起來, 那就太危險了。 這種比較更加強了說服力。 在將歷史與現(xiàn)實作了總的比較以后, 伍子胥又具體分析了勾踐的長處, 以提高吳王的警惕。 勾踐善于團結(jié)臣下, 籠絡(luò)人心。 這是說理的第三層。 最后, 伍子胥指出吳越兩國是世仇的關(guān)系。 你不消滅它,它就要消滅你。 少康的故事未能打動夫差的心, 對勾踐的估計, 吳王也聽不進去。 所以, 伍子胥唯一的希望就是請吳王回憶一下吳越爭霸的歷史。夫差的父親——吳王闔閭就死于對越國的戰(zhàn)爭。 闔閭在彌留之際, 特意把兒子夫差叫到跟前, 請他記住父仇、 國恥。 夫差也果真沒有忘記父親的臨終囑咐。 后來, 終于打敗了宿敵越國。 勾踐帶了殘兵敗將, 退到會稽, 幾乎陷于絕境。 可是, 夫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太宰嚭的奉承使他飄飄然忘乎所以, 勾踐卑恭屈膝的假象滿足了他的驕矜自滿之心, 所以, 老臣伍子胥直言不諱的忠告, 他一點也聽不進去。 對他來說, 什么“姬之衰也, 日可俟也”之類的話, 簡直是有點危言聳聽。
文章最后, 用伍子胥悲憤沉痛的預(yù)言 (二十年后, 吳國的宮室恐怕要被越國毀掉變成池沼了) 為全文作了一個意味深長的休止符。
縱觀全文, 伍子胥圍繞“去疾莫如盡”這一中心觀點, 先引述少康的故事, 以古喻今, 說明敵不可縱的道理。 接著, 由遠及今, 分析勾踐的長處, 突出勾踐的潛在野心。 最后, 由現(xiàn)在推測將來。 這樣, 由虛到實, 由實到虛, 從各方面將敵不可縱的道理說透了。
上一篇:《古文觀止·歸有光·吳山圖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周鄭交質(zh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