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來鵠2
農(nóng)民將有事于原野3,其老曰:“遵故實以全4,其秋庶可望矣5。”乃具所嗜為獸之羞6。祝而迎曰7:“鼠者,吾其貓乎!豕者,吾其虎乎8!”其幼憾曰:“迎貓可也,迎虎可乎? 豕盜于田,逐之可去,虎來無豕,餒將若何9? 抑又聞虎者不可與之全物10,恐其決之之怒也11;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甚。射而擭之12,猶畏其來,況迎之乎? 噫,吾亡無日矣!”
或有決于鄉(xiāng)先生,先生聽而笑曰:“為鼠迎貓,為豕迎虎,皆為害乎食也。然而貪吏奪之,又迎何物焉?”
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復(fù)議貓虎。
1見《全唐文》。2來鵠(hu)(生率年不詳):晚唐文人。3有事:有祭祀活動。4故實:指舊制。5秋:指秋收。庶:大概。6具:備。羞:通饈,食品。7祝:禱告。迎:迎神。8“鼠者”四句:意為對付老鼠,請貓來;對付野豬請虎來。豕(shi):野豬。9餒(nei):餓。10抑:抑或、或者。11怒:奮起。決之:與之決斗。12擭(huo):裝獸的籠子。
【析點】 莊稼是農(nóng)民的命根子,一旦秋收在望,惟恐收成受害,此時做出“急來抱佛腳”之事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位農(nóng)民為了防止野豬毀害莊稼,竟愚到“祝”而迎虎,未免可笑。老虎吃人,稍懂常識的小孩子都會懂得的,一位老農(nóng)民怎么連這點最普通的常識竟不知不懂呢?這不有悖于常理?話又說回來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因小失大,只知近慮而不明遠(yuǎn)憂的事難道還少么?讀到這里似是譏誚這位老農(nóng)的智慧尚不如“幼”者,但“鄉(xiāng)先生”的一句“笑”言卻泄露了天機,筆鋒直轉(zhuǎn)而刺向貪吏:“貪吏奪之,又迎何物焉?”原來,前面一段迎貓迎虎的故事不過是個引子,是為了抖這個“包袱”的鋪墊。《禮記·檀弓》通過“孔子過泰山側(cè)”的“現(xiàn)實”經(jīng)歷直刺“苛政猛于虎”,這篇短文則在一段假想的故事中導(dǎo)出了“貪吏猛于虎”的嚴(yán)肅主題。文章亦諧亦莊,笑談中不僅訴說了農(nóng)民盼豐收的苦心,而且鞭撻了“猛于虎”的封建社會貪贓枉法之官吏。是否可以說,此文即當(dāng)今人們稱之為“黑色幽默”的美文
上一篇:《貓捕雛雀》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猱》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