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柳宗元《夢歸賦》原文|注釋|賞析
柳宗元
罹擯斥以窘束兮,余惟夢之為歸! 精氣注以凝冱兮,循舊鄉而顧懷。夕余寐于荒陬兮,心慊慊而莫違。質舒解以自恣兮,息愔翳而愈微。欻騰踴而上浮兮,俄滉之無依。圓方混而不形兮,顥醇白之霏霏。上茫茫而無星辰兮,下不見夫水陸。若有鉥余以往路兮,馭儗儗以回復。浮云縱以直度兮,云濟余乎西北。風以經耳兮,類行舟迅而不息。洞然于以彌漫兮,虹蜺羅列而傾側。橫沖飆以蕩擊兮,忽中斷而迷惑。靈幽漠以汩兮,進怊悵而不得。白日邈其中出兮,陰霾披離以泮釋。施岳瀆以定位兮,互參差之白黑。崩騫上下以徊徨兮,聊按行而自抑。指故都以委墜兮,瞰鄉閭之修直。原田蕪穢兮,崢嶸榛棘。喬木摧解兮,垣廬不飾,山嵎嵎以巖立兮,水汩汩以漂激。魂恍惘若有亡兮,涕汪浪以隕軾。類曛黃之黭漠兮,欲周流而無所極。紛若喜而佁儗兮,心回互以壅塞。鐘鼓喤以戒旦兮,陶去幽而開寤。罾罻蒙其復體兮,孰云桎梏之不固!精誠之不可再兮,余無蹈夫歸路!
偉仲尼之圣德兮,謂九夷之可居。惟道大而無所入兮,猶流游乎曠野。老聃遁而適戎兮,指淳茫以縱步。蒙莊之恢怪兮,寓大鵬之遠去。茍遠適之若茲兮,胡為故國之為慕?首丘之仁類兮,斯君子之所譽。鳥獸之鳴號兮,有動心而曲顧。膠余衷之莫能舍兮,雖判析而不悟。列茲夢以三復兮,極明昏而告愬。
“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古文體。“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賦講究鋪敘、辭藻和音韻對仗,講究用鋪陳手法來描寫事物,借以抒發思想感情。從兩漢魏晉到南北朝,到隋唐,賦已發展到全盛時期。這篇賦既不同于那種鋪陳揚厲,重迭羅列的兩漢大賦,也不同于專事惜別抒恨、狀物寫景的六朝小賦。這篇賦開始直陳其事——“罹擯斥以窘束兮,余惟夢之為歸!”接著就以抑郁難遏之氣,寫思鄉戀國的憂傷之情。文中依詩取興,引類比喻,思想灑脫不羈,文筆簡峭凝凈,手法含蓄委婉,全賦婉雅凄愴,哀怨之情動人心弦。無怪前人要說“柳詩長于哀怨”了。
“柳詩長于哀怨”,是柳宗元被貶后長期抑郁憂傷所致。這形成了他被貶后作品的獨特風格,如他在《江雪》和山水游記《小石潭記》中都微露凄惻憂傷。別林斯基曾說,文學作品的風格,“就是作家思想的本身,就是思想的浮雕性和可感觸性。”這篇《夢歸賦》恰如其言,充分表露了作者的感情,體現了作者的思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江雪》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后所作。詩中通過大雪封山、人鳥絕跡的畫面,描繪出當時保守勢力猖蹶,革新派慘遭鎮壓的險惡環境。孤舟獨釣的蓑笠翁表面悠閑自得,實際深含幽憤。柳宗元的另一首詩:“海畔尖山似鋒芒,秋風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更強烈地表現了他的思鄉情緒。這首《夢歸賦》是在同樣心情下寫的,賦中不僅同樣流露出被貶遠荒的悲憤,也反映作者對時世的憂傷。
805年,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行未及半路,又加貶為永州司馬。永州(今湖南零陵)地處湖南、廣西交界處,偏僻落后,司馬又是沒有實際工作的副職,使他無從施展才能。被貶謫是他一生政治生活的轉折點。他處境險惡貧困,心情憂忿苦悶。長期羈旅他鄉,難免思念京都,眷念家園。但當時他毫無回長安的可能。因他雖名為司馬,卻像一個待罪的囚徒,甚至遇上大赦令,也不在赦免之列。于是憂愁幽思,寫下了《夢歸賦》。
《夢歸賦》一開始就直陳他政治斗爭失敗后的凄慘遭遇——“罹擯斥以窘束兮,余惟夢之為歸”,給全文定下了哀傷的基調。
“夢歸”,是由于殘酷的現實中沒有歸期。“余唯夢之為歸”中一個“惟(只)”字,托出了作者的萬般無奈與哀傷。接著就寫夢歸經過,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寫盡夢境迷離恍惚,變幻莫測。如:“浮云任憑我度過啊,白云助我回故鄉”,“廣闊天空云氣舒卷彌漫,彩虹圍拱在我身旁”……。作者馳騁的想象有強烈的思想感情作基礎,有復雜的政治斗爭為背景。詩中以“云”、“日”、“星辰”象征當時社會的光明和進步力量,“風雨”、“沖飆”、“陰霾”則象征了丑惡、兇殘和黑暗。賦中寫行程艱難,“橫沖飆以蕩擊兮,忽中斷而迷惑。靈幽漠以監汩兮,進怊悵而不得(突然沖天而起的暴風蕩擊著我,使我中途迷失了方向。暴雨急下四周昏暗,使我彷徨難向前方)。”表示作者處境困苦;不怕風雨阻擋,堅決回歸故鄉,表現作者對故鄉的眷戀和對理想的執著。寫夢中見到家鄉田園荒蕪,房舍殘破,盡管同樣出于想象,卻不失為中唐社會殘破的如實寫照。“山嵎嵎以巖立兮,水汩汩以漂激,魂恍惘若有亡兮,涕汪浪以隕軾(山高高地聳立著啊,水在汩汩奔流。我窮途落魄惆悵迷惘,控制不住的淚水紛紛落在車前橫木上)”,更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哀傷心情。“見到故鄉悲喜交集,忽被告人以天明的鐘鼓聲驚醒。醒來嘆自身似在囚中啊桎梏被體。”這與開頭第一句“遭貶斥使我陷入困窘境地,我只能在睡夢中回故鄉去。”遙相呼應。從入夢到夢醒,使以上夢歸部分渾為一體,充滿哀傷情緒。
下文先托古諷今,借詠史來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同時也想用孔、老、莊遠適他鄉的故實來強自寬慰,以排遣自己遠適荒蠻的幽憤;但筆鋒一轉,忽又用“狐死首丘”、“鳥獸鳴號”來表達自己眷戀故鄉、堅持真理,至死不易初衷的意志。聯系上文柳宗元在長安長大,中進士后很受重用,在京城官至禮部員外郎,父親和妻子又都病逝在長安,顯然以上兩個引類比喻是他真情的流露,是他遠貶荒蠻,思念親人,眷戀故土的寫照。
柳宗元盡管和劉禹錫等人一起受到了沉重的政治打擊,但始終堅信自己和王叔文等人所實行的政治改革是正義的,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他始終不動搖自己的政治主張。“膠余衷之莫能舍兮,雖判析而不悟”,反映他對理想是如此執著,即使身體被肢解,也不會改變當初的理想和愿望。
柳宗元從京都貶至遠荒,和戰國時代屈原的受讒被黜是多么相似,被貶地湖南又正是偉大詩人屈原活動和行吟過的地方。他看到連綿的山峰,浩瀚的洞庭湖,奔騰的湘江; 聽到啾啾鳥鳴,嗷嗷猿啼,這些正是詩中所描繪的景物,他誦讀屈原的作品,追想屈原的不幸遭遇和高尚人格,對照自己的浮沉身世(他和屈原有相似的命運,相似的遭遇,都有一段由榮到衰的不幸,又都是那么熱愛、眷戀自己的故鄉和國土),更增添了對腐朽勢力的憎恨,堅定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意志。他曾到汩羅江去憑吊,對屈原的愛國精神和為真理獻身的行為無限向往。向往之余,他仿《楚辭》騷體,以同樣的思想,滿懷激情地寫下了這篇感人至深的《夢歸賦》。
這篇賦在形式方面靈活多樣: 句子長短不一,錯落有致; 語言富有音樂性、節奏感; 賦中仿《楚辭》騷體采用隔句用“兮”的寫法,增強了詩中詠嘆的抒情氣氛,增強了朗讀效果。文又仿騷體用了許多雙聲迭韻的詞,如“情翳”、“滉漾”、“彌漫”、“虹蜺”、“怊悵”、“參差”、“崢嶸”、“徊徨”等; 又常使用疊字,如“慊慊”、“霏霏”、“儗儗”、“汩汩”、“嵎嵎”等,這些豐富的辭藻,一方面使音調更鏗鏘,更富有表現力; 一方面也更成功地形容了事物和景象,增添了藝術魅力。
《夢歸賦》 以浪漫主義手法,抒寫了作者的抑郁憂傷,把直陳(《詩》所謂“賦”) 和象征(《詩》所謂比興) 巧妙地結合,使賦的主題思想表現得更突出、更充分,收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統一的效果。全賦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嘆不幸遭遇,寫思鄉之情,凄惻感人,音韻優美,是很好的《楚辭》余響,難怪宋朝嚴羽說:“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退之 (韓愈)、李觀皆所不及。”(《滄浪詩話·詩評》)。柳宗元之后雖仍有騷體賦的作品,但都很難更出此上了。
上一篇: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