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結2
乾元己亥3,漫叟待詔在長安4,時中行公掌制在中書5。中書有醇酒,時得一醉。醉中叟誕曰6:“愿窮天下鳥獸蟲魚以充殺者之心7,愿窮天下之醇酎美色以充欲者之心8。”中行公聞之,嘆曰:“子何思不盡邪?何不曰:愿得如九州之地者億萬9,分封君臣父子兄弟之爭國者10,使人民免賊虐殘酷者乎11?何不曰:愿得布帛錢貨珍寶之物12,溢于王者府藏13,滿將相權勢之家,使人民免饑寒勞苦者乎?”叟聞公言,退而書之,授于學者,用為時規。
1 時規:對當世人的規勸。自元結《時規》等文后,“規”成為一種文體,即含規勸、諷諫意味的文章。2元結(719-772):字次山,又號漫郎,唐代文學家,有《元次山集)。3乾元己亥:759年。乾元,唐肅宗年號。4漫叟:元結中年后常自稱漫叟。待詔:唐代自玄宗用文人為翰林待詔,以撰擬文詞。長安:唐都城,今西安市。5中行公:唐代中書省刑、戶二部稱中行,中行公即此二部中的長官。掌制:主持政務。中書:即中書省,唐代最高行政機構之一。6叟:元結自稱。誕:狂妄大言。7窮:窮盡。充:滿足。8醇酎(zhou):美酒。9九州之地:相傳古代大禹治水后分天下為九州,此指全國土地。10爭國者:爭奪皇位的人。11賊(ze)虐:殘害。12帛(bo):絲織品。13溢:充滿。王者:帝王。府藏(zang):倉庫。
【析點】 本篇嘻笑怒罵,用反語和對話的形式寫成。作者意在說明:天下的土地財寶,不可能盡得。王公貴族們的貪欲之心也就永無滿足之時;基于此,他對貪圖權勢及享樂之人表示了勸誡與諷刺,對黎民百姓寄予同情,并表示了盼望他們能得到解脫的良好心愿。
使用反語,反映了作者滿腹的憤世疾俗之情,也加強了諷刺的力量。采用對話的方式明理,是我國古典散文常用的手法,主題思想可以在對話中得到逐步加深:如果說漫叟的狂言還不能使人完全明了其真義的話,中行公的感嘆則明確透露了諷諫的真義,并將此含義引向縱深,不但將矛頭直指“爭國者”、“王者”,且指出人民是他們貪欲的直接受害者,文章在當時的戰斗性與針對性也隨之增強。
全文敘事用散句,對話明理用駢句,漫叟的一組駢偶句與中行公的一組駢偶句恰又合成一組不規則的排比。鋪排之中,作意漸深漸明,充分體現了作者語言藝術的功力。
元結的《時規》等五篇合稱為“五規”?!拔逡帯币怀觯笕硕喾伦鞔祟愇淖?,此后“規”成為一種文體。于此可見《時規》等文的影響及其在中國古代散文發展中的地位。
上一篇:《日近長安遠》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