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詩二首》原文與賞析
王羲之
代謝鱗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氣載柔。
詠彼舞雩,異世同流。
乃攜齊契,散懷一丘。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
古代風俗,農歷3月上旬巳日(后來定3月3日為上巳節),人們要到水邊嬉游,祓除不祥,稱為“修禊”。東晉穆帝永和九年 (353) 3月3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 (今浙江省紹興市) 蘭亭集會,暢飲賦詩。所賦詩篇,匯為《蘭亭集》,并由王羲之作序,即其傳世名作《蘭亭集序》。蘭亭之會便成了文學史上一段佳話。這里選的王羲之詩二首,表達了作者性愛山水,與自然相諧的情趣。
第一首由春秋代序、季節轉換周而復始寫到暮春風日和煦,佳節興濃。首句“鱗次”,意謂春秋代序,象魚鱗一樣一個緊挨一個地排序著。“詠彼舞雩”句,“舞雩”, 祭天求雨的地方。 《論語·先進》記曾皙對孔子說:“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意謂暮春時節,天氣暖和,穿上春裝,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 (yu于) 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作者用《論語》典故,表明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暮春郊游的風俗卻一直沿襲下來。最后兩句,緊扣蘭亭集會,寫情趣相投的朋友,雅集修禊。作者在《蘭亭集序》中描寫蘭亭一帶的風光和集會情況:“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越中山水,風日共輝。大自然以暢朗清新的氣息,召喚人們投入它的懷抱,一散襟懷。第二首由集會一事生發,抒寫寓目騁想的快意。三春天氣,萬物復蘇。一群名士在盎然的春色中,仰視高天晴碧,俯瞰淥水清流,彼此唱和的同時,很自然地感悟宇宙和人生的哲理。“寥闃無涯觀”以下六句,寓目寄暢,景、情、理交融為一。“闃”,靜。“萬殊”,萬類。“群籟”,指天籟、地籟、人籟。詩人面對春秋代序、光景常新的萬殊群籟,感天地之無涯,嘆造化之神工。博大深沉的宇宙、自然,它無私地化育萬物,不但讓人感到奧秘困惑,也讓人感到親切新鮮,從而受到啟發: 博大才能無私。在人與自然相諧的無窮樂趣中,人的思想境界得到的升華。
魏晉以來,隨著玄學的興起和佛教哲理的傳播,寄情山水之風日盛,人對自然的親近、觀賞,被視為追求人生自由、超脫的表現。優游山水林下的深厚體驗又啟迪文人名士的詩意文情與畫境。他們“以新鮮活潑自由自在的心靈領悟這世界,使觸著的一切呈露新的靈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陳’,這理不是機械的陳腐的理,乃是活潑的宇宙生機中所含的理。” (宗白華《藝境》) 正是這種愛美愛自然萬物的情趣,滋潤著王羲之《蘭亭詩》及序的意境創造,令人玩味不盡。就詩而論,作者不追求語言的華美,色澤的穠麗,景物的鋪陳描寫,只力求以自然平淡的語言傳達出詩情與哲理的滲透,即景抒懷議論,情理相輔。讀這樣的詩,讀者是很難從中去尋章摘句,玩賞其斟音酌句、描山摹水的技巧的。
上一篇: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冷泉亭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