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是韋應物在滁州當刺史時寫的。滁州,今安徽省滁縣。西澗,在滁縣城西,看來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
這首詩就象一幅寫生畫。第一句“獨憐幽草澗邊生”,是作者俯視所見?!蔼殤z”說明是作者一個人在西澗賞玩。草生澗邊,本來是極普通的事物,有水的地方就有草,別人都沒有引起注意,而唯獨詩人,卻對“澗邊生”的“幽草”十分愛憐,這就說明詩人對自然界的景物,有與眾不同的十分強烈的愛好和感情“幽草”,指的是幽僻之處的草。著一“幽”字,我們便可以想象這滁州西澗是一個幽靜的處所,或許平時很少有人來吧,連“草”也變得“幽”了?!皾具吷?,說明草長得很茂盛,因為有水的浸沃,再加上這是一個很少有人出沒的幽僻之處,所以草能自由自在、得天獨厚地長了起來。這開頭一句便為我們畫出了一條山澗,以及旁邊叢生的雜草,還道出了詩人對此的愛憐之情。
第二句“上有黃鸝深樹鳴”,是作者抬頭所見。正當他欣賞著澗邊的幽草的時候,突然被黃鸝——黃鶯兒清脆悅耳的叫聲所驚動。抬頭一看,卻是只聽見聲音,看不見鳥兒,因為黃鸝是在深樹叢中鳴叫的,茂密的綠色的樹葉遮蓋了黃鶯兒美麗的身軀——它那黃色的身子,黑色的背,淡紅色的嘴喙。詩人是多么想看一看這美麗的小鳥兒啊,可是它卻在深樹叢中不出來,他只能佇立在那里靜心地聽著,聽著。經過詩人的描繪,我們眼前的畫面又開闊起來,不僅有山澗,有幽草,而且還有濃蔭蔽日的參天大樹,而且樹木很多,深不可測。至于黃鶯兒在濃蔭深處的叫聲,恐怕是再高明的畫家也難以畫出來的吧!
第三句,“春潮帶雨晚來急”,給這幅風景畫面上又添了一筆?!按撼薄?,并非是“春天的潮水”,滁州在內陸,不象錢塘江口,有潮水的起落。這里的“春潮”,應是指春天雨水很多,使水面漲高了不少。照例應該是由于春天雨水多,才使水位漲高,可是作者卻偏偏寫作“春潮帶雨”,仿佛雨水是春潮帶來的一樣,十分耐人尋思。其實是作者站在澗邊,既看到了上漲的河水,又見到烏云翻滾,急雨驟下,內心已把這兩者聯系在一起了?!巴怼弊贮c明時間已近黃昏,但詩人并未因此而生歸意,反而寧愿接受雨水的沖洗,而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流連忘返了。
第四句“野渡無人舟自橫”,更是傳神之筆,給這幅靜穆的畫面增添了悠閑的色彩?!耙岸伞笔钦f這渡口是在荒山野林之中,平時很少有人擺渡。而現在連梢公也沒有,小船兒卻橫在那里。梢公哪里去了呢?是回家去了,還是避雨去了?作者在這里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凡是一首好詩都是這樣的,它不能把眼前的景色直露無忌地統統說出來,而讓讀者自己去回味?!耙岸蔁o人舟自橫”就是這樣。“無人”兩字是這一句最關緊要之詞。正因為“無人”,所以“舟自橫”;正因為“無人”,所以是“野渡”。也正因為“無人”,才和作者在以上三句里描寫的景物能如此和諧地統一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的藝術整體。如若人聲嘈雜,豈不是剛才所創造的氣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讀詩的人,要想象作詩的人的藝術匠心,要設身處地地進入詩人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才能領略這藝術珍品。比如這首詩,曾經也有人牽強附會地加以解釋。元代有人在選唐詩絕句時也選了這首詩,并且說:“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乃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當然,作詩要講求比興,講求形象思維,但是所比的東西和被比的東西要有內在的聯系。幽草為何比君子?黃鸝又為何比小人?這完全是牽強附會,這是對藝術的歪曲和褻瀆,說明他根本不懂藝術,也無法深入到作者創造的藝術境界之中去。這一點,倒是我們今天進行藝術批評時可以引以為訓的。
上一篇:《湘中·唐·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潼關·清·譚嗣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