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十二時》原文與賞析
自從塞北起煙塵,禮樂詩書總不存。不見父兮子不子,不見君兮臣不臣。暮聞戰(zhàn)鼓雷天動,曉看帶甲似魚鱗。只是偷生時暫過,誰知久后不成身。愿得再逢堯舜日,圣朝偃武卻修文。勤學不辭貧與賤,發(fā)憤長歌十二時辰。
平旦寅,少年勤學莫辭貧。君不見朱買臣未得貴,猶自行歌背負薪。
日出卯,人生在世須臾老。男兒不學讀詩書,恰似園中肥地草。
食時辰,偷光鑿壁事殷勤。丈夫學問隨身寶,白玉黃金未足珍。
隅中巳,專心發(fā)憤尋詩史。每憶賢人羊角哀,求學山中併量死。
正南午,讀書不得辭辛苦。如今圣主如賢才,用爾中華長去武。
日昳未,暫時貧賤何羞恥。昔日相如未遇時,凄惶賣卜于廛市。
晡時申,懸頭刺股是蘇秦。貧病即令妻嫂棄,衣錦還鄉(xiāng)爭拜秦。
日入酉,金樽多瀉蒲桃酒。勸君莫棄失途人,結交承仕須朋友。
黃昏戌,琴書獨坐茅庵室。天子不將印信迎,誓隱山林終不出。
人定亥,君子雖貧禮常在。松柏縱然經(jīng)歲寒,一片貞心常不改。
夜半子,莫言屈滯長如此。鴻鳥只思羽翼齊,點翅飛騰千萬里。
雞鳴丑,莫惜黃金結朋友。蓬蒿豈得久榮華,飄搖萬里隨風走。
這是一組鼓勵人們發(fā)憤讀書以建功立業(yè)的民歌。
“十二時”即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與十二地支相配而各有特定的名稱,如子時、丑時等。古人對每一時辰的稱呼又有約定俗成的習慣,如 “日出卯”“日入酉”“晡時”“黃昏”“人定”等。本組曲辭將這一稱呼與各時辰的地支配合在一起,構成三字句為首句,以該句之地支字為韻。首句只有興的作用,與該詩之內容無意義上的內在聯(lián)系。因唐代《十二時》民歌體例皆如此,故先釋明。
引言部分交代創(chuàng)作本組曲辭的背景與目的。大意是說:自從西北發(fā)生戰(zhàn)亂以來,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倫理道德淪喪。人們在動亂之中也應發(fā)憤讀書,而不要茍且偷生,否則久后不成人才。所以要不怕艱難困苦而努力求學。
正文部分大都比較簡單,所引典故亦都是熟典,故不一一詳細分析。“平旦寅”詩以朱買臣采樵尚吟詩激勵人們不要為貧困所惑。朱買臣之事一直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是在困境中求學不輟并終有所成的典型。“日出卯”詩用淺切的比喻告誡人們要努力求學使自己成為文化人,沒有知識的人就像園中的荒草一樣有害無益。“食時辰”詩引用匡衡鑿壁借光的典故說明知識對人的重要價值。《西京雜記》載:“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丈夫學問隨身寶,白玉黃金未足珍”是我國傳統(tǒng)中的一種觀念。“隨身寶”有雙關義。當時民間有一種自編的常識雜記,隨身攜帶,用來備忘斗智,叫作 “隨身寶”。另外,此三字又含有知識隨身所有,是一種特殊寶物的意思。今俗間老人鼓勵子女讀書時常說: “知識在自己肚子中,風刮不去,賊偷不去,這才是真正的寶貝,多少錢也買不來啊!”可作為此三字之注腳。“隅中巳”引羊角哀的故事說明學習要堅韌不拔,遇挫不退。羊角哀和左伯桃是好友。同到楚國求仕,途中于深山中遇大雨雪,食物眼看沒有了,左伯桃把自己的食物合并給羊角哀,讓羊角哀求活以成功名。然后入樹中而死。羊角哀果不負朋友之托,終成功名并以重禮安葬了左伯桃。“日昳未”詩以司馬相如未發(fā)跡時的窘?jīng)r告誡人們不要以貧賤為恥,不要為生活所困而廢棄學業(yè)。“晡時申”用蘇秦頭懸梁,錐刺股勤奮學習贏得富貴而使兄嫂妻子改變對自己的態(tài)度之史實,強調學識地位對人立身成名的重要性。“日入酉”以下五首淺顯易懂,或規(guī)勸人們不要輕視那些失途之人,注意廣交朋友;或告誡人們要有操守,不要趨炎附勢;或鼓勵人們要立大志。而這些都以學問知識為基礎,與全篇的意義是一致的。
本組辭曲思想意義淺近通俗,易為人們理解與接受,這正體現(xiàn)出民間文學的特點。還有一點也應提及,即 《十二時》順序的排列本應以子時為始,但本組辭及所見唐代同類作品多以寅時為始,很少例外。為何會產生這種情況呢?筆者猜測,這可能與當時的歷法有關。唐代所用歷法是夏歷,即正月建寅,而以子月為十一月。所謂子月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冬至日所在之月,子月一定,其他月份順次可得。這樣若把一年中十二月的地支順序與 《十二時》中的順序相對照,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絕對一致,分毫不差,這恐怕不會是偶然的吧。
上一篇:《先秦民歌·匏有苦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十二月》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