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劉義慶
晉明帝數歲2,坐元帝膝上3。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4,潸然流涕5。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6。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7。”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1 長安:今西安。此處代指西晉都城洛陽。2晉明帝:東晉明帝司馬紹,元帝之子。3元帝:東晉元帝司馬睿,晉東渡后的第一個皇帝。4問洛下消息:洛下即洛陽市。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匈奴軍攻入洛陽,俘晉懷帝,縱兵燒掠,殺三萬余人;后五年匈奴軍又攻陷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元帝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問洛下消息”即詢問被匈奴劫掠后的洛陽的情況。5潸(shan)然:流淚的樣子。6東渡意:指西晉滅亡晉皇室東渡長江失去中原領土的情況。7居然:安然。引申為自然、當然之意。
【析點】 我國古代描寫兒童的作品不多。本則軼事寫明帝兒時對太陽與長安遠近的兩次回答,各有不同的答案,又各有一番道理,卻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兒童的思維特點。一個聰敏伶俐的兒童形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這則軼事在《世說新語》中列入“夙慧”類,但它不僅只是表現(xiàn)了明帝幼時的聰慧。當時,晉室東渡,北方國土淪喪,長安已不再屬于東晉版圖,故此元帝“問洛下消息”后的“流涕”,以及把“東渡意”告訴明帝后發(fā)出的“長安何如日遠”的問題,實際都表現(xiàn)了一種國事今昔的深深感慨。明帝那“日近”二字的回答竟致引起元帝的“失色”,也不僅僅是因為回答“異昨日之言”,這句話似乎成為長安再不可收復的預言,講天命、信讖語的中國皇帝怎么能不黯然“失色”!
明帝兩次回答都是申述理由,但首次作者讓他把理由緊接答案說出,不安排元帝的再次提問,使文字精練;再次卻讓明帝先說答案,經元帝詢問才申說理由。敘述上的這番變化,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而且元帝的臉色突變,明帝的機敏伶俐,便都如在讀者面前。
上一篇:《日月之形》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時規(guī)》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