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劉蓉2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3,輒起繞室以旋4。室有洼,徑尺,浸淫日廣5。每履之6,足苦躓焉7。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來室中8,坐語久之,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家國天下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9,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10! 足之履平地,而不與洼適也;及其久,則洼者若平,至使反而即乎其故11,則反窒焉而不寧12。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1“習慣說”原作“習說”,經后人刪改易為今題。2 劉蓉(1816-1873):清末人,著有《養晦堂詩文集》。3 弗:不。4 旋:轉圈走。5 浸淫:漸漸擴展。6 履:踩。7:苦躓:苦于被跌絆。8 先君子:對已故父親的尊稱。9 蹶然:腳被絆。10習之中(zhong)人:意為習慣在人身一旦形成。11“至使”句:意為假使恢復到原來的狀況。12窒:受阻。
【析點】 室中有洼,履之躓焉,“既久而遂安之”;取土平洼,履之“蹶然”,“又久而遂安之”。這本是不同的兩個回合,但一以貫之的卻是一個由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一個習慣成自然的過程。作者即從這件親歷的小事中,深深體會到“習之中人甚矣哉”,并引發開去,得出一深刻的教訓:“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不過,何止是為學呢? 其實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貴乎慎始”,起點選擇不當,長此以往,以致習非成是可就不妙了。同時,若是開頭不好,又貴在能迷途知返,重新開始,作者不是也漸漸習慣了填平后的地面嗎? 看來這室中一洼的變遷,實在是蘊寓了許多的哲理。
本篇由一件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論述井然有序,水到渠成。又一反一般論說文的枯燥而寫得頗有情趣。劉蓉讀書時俯時仰繞室以旋,在洼處屢屢躓然的惰形,其父的微笑揶揄,都寫得細致入微,令讀者在深味文中哲理之思的同時,倍感真實親切,意趣盎然
上一篇:《九溪十八澗》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書《東倭志》后》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