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岱2
九溪在煙霞嶺西,龍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環3 ,九折而出,故稱九溪。其他徑路崎嶇,草木蔚秀,人煙曠絕,幽闃靜悄4,別有天地,自非人間。溪下有十八澗,地故深邃,即緇流非遺世絕俗者不能久居5。按志6,澗內有李巖寺、宋陽和王梅園、梅花徑等跡,今都湮沒無存7。而地復遼遠,僻處江干8,老于西湖者,各名勝地尋討無遺,問及九溪十八澗,皆茫然不能置對。
1本文選自《西湖夢尋》。九溪十八澗為杭州市西湖名勝地。2張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號陶庵,浙江山陰(今紹興市)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3 洄(hui):水回旋而流。4 闃(qu):靜寂。5 緇(zi)流:僧眾。緇,黑色。中國僧徒多穿黑衣。6 志:指西湖志。7 湮沒(yan mo):埋沒。8 江干:江岸。
【析點】 這篇短文,以“按志”為線分作兩片寫九溪十八澗,前片寫其長存的自然之境,后片寫其“湮沒”的人文之境。游記寫于明亡之后,往與今的變化中寄寓了作者一份深沉的滄桑變異的情思。
作者寫自然之境,著力在“別有天地,自非人間”八個字上。文章開頭一句是介紹“九溪”的方位,未言其周圍環境之美,而“煙霞嶺”“龍井山”兩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已令人產生諸多美的遐想,為寫“九溪十八澗”先制造了一種美的氛圍。九溪美,美在它獨占的風韻。水,“屈曲洄環”而“九折”前行;地,“徑路崎嶇”而“草木蔚秀”,美的秀雅而幽深,美的奇異。這正是它獨特之處。九溪秀雅幽深,然而不小巧,其“人煙曠絕,幽闃靜俏”,這就給九溪境界涂上了一層曠遠而寂清的色彩,神秘而古樸的韻味,加之對十八澗“深邃”的渲染,平添了一種古遠、圣潔的氣象,讓人似乎領受到深山老林里那古剎鐘聲的意味。
基于自然之境,懷想湮滅無存的人文之境,那九溪十八澗,連“老于西湖者”也“皆茫然不能置對”。作者有所失之情、懷舊之意,流溢紙上
上一篇:《乙亥北行日記三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習慣說》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