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中道2
嘉靖中倭之大江也3,戚將軍橫嶼之戰4,生擒九十余人,奪所擄三千七百余5,斬首三千六百余級6,可以封矣7。晚年流落8,角巾野服9。徘徊西湖,如一山人游客,亦殊可憐。
嗟乎! 張經王江涇之戰10,斬首二千有奇11,而就吏訊身死于西市12,求為戚將軍13,亦何可得?此古人所以誦龍蛇之章而太息也14!
1《東倭(wo)志》:明代記述倭寇(日本海盜)災禍的專著。2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宏道合稱“三袁”。有《珂雪齋集》。3嘉靖:明世宗年號,1522-1566年。訌(hong):亂。4戚將軍:戚繼光,明代抗倭名將。橫嶼之戰: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繼光率軍于橫嶼(福建省寧德縣東北的小島)與倭寇大戰,全殲敵軍。5奪所擄:奪回倭寇劫掠走的明朝軍民。6級:首級、頭顱。7封:帝王對臣子賞賜爵位或土地。8晚年流落:萬歷十年(1582)戚繼光被誣陷,撤去要職,調往廣東,不久即辭官歸故里。9角巾:又名方巾,古代隱士所戴的帽子。野服:山野平民的服裝。10“張經”句:張經亦為明代抗倭將領,在浙江沿海王江涇(jing)等地殲來倭寇。11二千有奇(ji):二千余。12“而就吏”句:張經因得罪奸相嚴嵩而被官吏審訊后判死。西市:代指刑場。13“求為”句:意為想求得戚將軍隱居的下場。14“此古人”句:意為古人曾嘆息功臣被害。“龍蛇之章”用《史記·晉世家》介子推之典故,介子推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十九年之久,重耳做國君后,卻未賞賜介子推寫文曰“龍已升云……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表現忠臣被棄之怨。《后漢書》記耿恭抗擊匈媽有功卻被誣入獄,“傳論”中有“追誦龍蛇之章,以為嘆息”之句。
【析點】 汲汲于功名又功成身退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傳統人生道路。之所以如此,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高處不勝寒”的現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自古功臣少有善終者,或為皇上猜忌,或遭奸人誣陷,或被同僚排擠,所以明智者便急流勇退歸隱林下以避害全身。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以其功可以裂土封侯,卻被人誣陷不得不辭官歸里,晚景凄涼。這還是較好的結局,另一位抗倭將領張經則求為隱士而不得,因得罪奸相被害死。本文作者對戚、張二人命運的關注表現了他對歷史和社會的沉重思考。文末典故的運用使兩人的悲劇上升到一種歷史的高度,說明這種功臣無善終的悲劇在封建社會是普遍存在的。
作者運用反襯手法,以張經的蒙冤而死來說明戚繼光晚年落魄之大幸,這使得本文的歷史感更加沉重悲壯。
作者這沉重的歷史思索,借讀《東倭志》而盡吐,其深義則不僅在于忠臣被陷的傳統悲劇,更在于抗倭寇、守海防的重大主題。因而這篇短短的讀后感,就具有了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命意
上一篇:《習慣說》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書《魏叔子集》后》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