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壓竹枝低,雖低不著泥。
明朝紅日出,依舊與云齊。
[賞析]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不少本來無生命意識的客觀自然事物,被人為地賦于濃厚的主觀情趣,成為某種類型的社會倫理觀念、道德規范的象征標志或直接載體。于是,詩人便即之托物言志,將自我的理想追求、情操意味寄寓到這種已充分主觀化了的自然事物里,使之有象外意,給人以回味聯想的余地,詩歌也就變得豐厚蘊藉。朱元璋這首小詩便是如此。
松、梅、竹,歷來被稱作“歲寒三友”,主要是指它們凌霜傲雪的自然物性。為詩文中所不斷謳歌表現的題目。本詩不作外部形體的描摹,只就竹在大雪中挺直不屈的神態著筆,說它雖因 “雪壓”而暫時“枝低”,但“雖低不著泥”,絕不因惡劣環境的嚴酷壓力而喪失最基本的品格操守。后兩句又轉過一層,堅信冰雪不會長久,“明朝紅日出”,將會艷陽千里,頃刻間冰雪消融,那么,綠竹高聳,“依舊與云齊”,不失原來的高風亮節。
篇中流溢著樂觀情緒,充滿了對未來的信心,造語淺顯明白,率直中卻寓有深意。
上一篇:明太祖·朱元璋《詠李白游洞庭湖》
下一篇:清文宗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如夢令·詠晚晴放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