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欲游南山行
東海廣且深,由卑下百川;
五岳雖高大,不逆垢與塵。
良木不十圍,洪條無所因。
長者能博愛,天下寄其身。
大匠無棄材,船車用不均。
錐刀各異能,何所獨卻前?
嘉善而矜愚,大圣亦同然。
仁者必壽考,四坐咸萬年。
根據曹植的全部詩文,可以得出這樣一條結論:他是有著與他父親曹操相類似的雄才大略的,并不象后人所推想的他只是一個徒尚空談的文人才子。如果曹植掌握了政權,他是會做出一番事業來的。這首《當欲游南山行》便體現了這位詩人博大的襟懷和對人才的看法。
《當欲游南山行》, “當”訓“代”,訓“擬”。魏晉南北朝詩人每逢摹擬樂府和古詩,或稱“代”,如鮑照所擬作的樂府詩多用之,如《代東門行》、《代出自薊北門行》等;或稱“擬”,如陸機的《擬古詩十二首》、鮑照的《擬行路難》等;或稱“當”,如曹植此詩即是。這就是說,樂府古辭本有《欲游南山行》,故曹植有擬作。今樂府古辭已佚,黃節《曹子建詩注》以為此詩有可能擬古樂府《艷歌行》“南山石嵬嵬”一首,惟亦未能確定。
這首詩前八句為一段,中六句為一段,最后兩句為樂府習用套語,以頌禱之辭作結。前八句主旨在“長者能博愛,天下寄其身”二句,而前面連用三個比喻以證明之。中六句主旨在“嘉善而矜愚,大圣亦同然”二句,而前面以“大匠”四句為喻。此詩雖以說理為主,卻盡量通過形象思維加以描述,這正是漢樂府藝術傳統的遺響(如漢樂府《長歌行》“青青園中葵”一首,用的就是這種手法)。
前八句中的三個比喻,作者都是有所本的。黃節注引《管子》:“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史記·李斯列傳》引斯《諫逐客書》: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惫胖薄恫茏咏ㄔ姽{定本》引《孔子家語·金人銘》: “江海長百川,以其卑也?!秉S節注引《論衡》: “知(智)能之大者,其猶十圍以上木也?!本褪沁@三個比喻的出處。可見這些道理在秦漢時代已家喻戶曉。不過作者在詩中分用三喻,仍各有側重。第一喻說東海既廣且深,乃是由于它地處低卑,因而百川都自高而下流入其中。這就隱喻在高位的統治者應該謙恭下士,不宜妄自尊大。第二喻說五岳雖高大,卻不“逆”塵垢,逆者,拒而不納之謂。意思說塵垢雖污濁微小,渺不足道,而五岳并不排斥它們。這隱喻統治者用人不宜吹毛求疵,而應舍短取長。第三喻說大樹本身如果不是十圍之木,就無法使粗壯的枝條依附于它。這隱喻統治者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條件,堪為表率,否則就無以服眾。然后說到“長者”,點明本旨,實亦語含雙關。 “長者”既指最高統治者,也指仁厚君子。只有有德的統治者具有博愛精神,天下所有的人士才愿意在他的庇蔭下寄托其身。果能如此,天下太平也就有希望了。
中六句主要是說希望世無棄材,大材派大用場,小材派小用場,不應重賢而輕愚。作者說,真正偉大的工匠是不會輕易棄材的,只要把材料派了合理用場,就能各得其所;因為船有船的用途,車有車的用途,作用是不一樣的(“用不均”,指作用不同)。然后接著說,錐有尖鋒,刀有利刃,其能各異;而做為“匠人”,卻不應對錐和刀的態度有輕有重。 “卻”,退,指摒棄不用; “前”,進,指簡選提拔。黃節注: “言人各異能,用材者不退此而進彼也?!壁w幼文注: “錐刀各具不同之功能。 ‘卻前’,猶‘進退’,意謂何能有所軒輊?!比绻萌苏叨寄苁谷吮M其材,那么社會上便不會有遺才,國家也就可以治理得井井有條了。 “嘉善”句典出《論語·子張篇》,所謂“嘉善而矜不能”。善者固然應受嘉獎、重用,不能者則應對之持同情、愛惜的態度(“矜”,憐惜,同情),而不應采取棄置不理的做法。所以作者說,這種“嘉善而矜愚”的態度,凡是偉大的圣哲者都會這樣做的。言外指如果統治者想把國家治理好,也一定這樣做才行。這樣,全詩的主旨已闡述得十分明白了。
最后兩句,雖屬習慣套語,但作為此詩結尾,也并非毫無涵義。作者蓋謂仁者自然得到長壽的結局,他的同座人也會健康長壽的;因為他們既已做了一位“長者”、一位“大匠”和大圣人所應做的事,他們當然會“善有善報”的。故黃節于“四坐”句注云: “有百年樹人意。”并引清朱嘉徵《樂府廣序》說: “蓋善用才,王者之化也。”又引朱乾《樂府正義》說: “言南山長育草木,大人長育人材,頌仁者之壽亦如南山也。”可見作者并非單純歌功頌德,而是寄希望于圣帝明王之出現,其用心是光明正大而極為深遠的。所以我認為,如果曹植能執政,那么魏晉間的歷史或者會重新寫過也說不定。
上一篇: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懷故人|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