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人與時》中外哲理詩賞析
一人說,將來勝過現在。
一人說,現在遠不及從前。
一人說,什么?
時道,你們都侮辱我的現在。
從前好的, 自己回去。
將來好的,跟我前去。
這說什么的,
我不和你說什么。
《人與時》這首詩最初發表于1918年7月的《新青年》第5卷第1號,署名唐俟。雖然,從魯迅的全部詩作看,最能體現魯迅詩歌藝術成就的是他的六十來首舊體詩,但這首題為《人與時》的自由體新詩,卻因其飽含哲理而同樣膾炙人口。
全詩只有七句話,分兩層表達。前三句為一層,敘述三種人對于“時”的不同看法;后四句為一層,是“時”對于三種人的表態。
“你們都侮辱我的現在”,這是總駁三種人的議論,雖然只有一句話,卻力抵千鈞,意蘊豐富。何以“時”要說,三種人都是侮辱了“現在”呢?因為他們的共同錯誤都在于對“現在”所持的錯誤態度:第一種人認為“將來勝過現在”,錯在空想美好的將來,妄想回避現在;第二種人認為“現在遠不及從前”,錯在懷舊復古,企圖扼殺現在;第三種人沒明說什么時候好,只以“什么?”的口吻對前兩種看法表示懷疑和否定,錯在反對社會進步,總是頑固地維護現在。對于這三種人,我們姑且稱之為空想派、懷舊派、現狀派。
總駁之后,“時”首先對認為從前好的人說,“自己回去”。這“自己回去”四個字,意味深長。你不是說現在遠不及從前嗎?那好,辛亥革命的“從前”是封建社會,你去受一受封建壓迫試一試;封建社會的“從前”是奴隸社會,你去當一回奴隸試一試;再往前推,是原始社會,請你吃生肉,裹獸皮,住進山洞去!但是,只是你自己回去,別人可不陪你去。爾后,“時”對認為將來好的人說,“跟我前去”,意思是,你的大方向雖然正確,但你不能回避現實,陷入空想,而應立足現在,正視現在,抓住現在,改進現在,一步一步地追隨時代潮流,用實際行動爭取美好的將來。最后, “時”對認為現在好的人說,“我不和你說什么”,這是不表態的表態。魯迅曾經經歷過的那個“現在”,正是反動軍閥統治的時代,其黑暗和腐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對于那個“現在”的好與壞,不予評論,只留給讀者去思考。
總之,由“從前”到“現在”,由“現在”到“將來”,構成了時間的長河。我們不能將三者的順序顛倒,也不能將其中的一段省略或消滅,這是一切事物運動的規律。此其一。其二,當“時”是指一個短期過程時,固然會有“今不如昔”、“每下愈況”的情況,但若作為“時代”來解釋,則總是今勝于昔,明天又會比今天更好。因此,我們反對懷舊派扼殺“現在”,反對現狀派維護“現在”,也反對空想派回避“現在”。回避等于遷就,任其存在。因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抓住“現在”,改進“現在”,以腳踏實地的奮斗創造美好的將來。這就是《人與時》所揭示的時代觀,這種時代觀體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對于魯迅的詩,郭沫若曾作過這樣的評價:“魯迅先生無心作詩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 《<魯迅詩稿>序》)既言“每臻”,當然也包括這首《人與時》。
魯迅對于自己寫作新體詩的動機,說過這樣一段話:“因為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些熱鬧,待到稱為詩人的一出現,就洗手不作了。”(集外集·序言》)讀過《人與時》這首新體詩,我們覺得,雖系邊鼓之聲,但卻敲響了時代的強音,具有給“五四”以來的新詩開辟道路的作用。
上一篇:《詹冰·人》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公劉·人梯》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