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沈德潛·有感》原文賞析
天上風雷過,人間氣象新。狐群竟濡尾,象齒足焚身。有愧文章伯,誰為社稷臣?爾曹堪一笑,回首等埃塵。
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達于鼎盛,而迫害知識分子、鉗制臣民思想的“文治”韜略與業績,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天上風雷過”,字面上說的是自然現象,從比喻意義上說,“風雷”可以比喻巨大的力量(如蘇軾《和王斿》之一:“異時常怪謫仙人,舌有風雷筆有神。”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也可以比喻巨大的事變(《論語·鄉黨》:“迅雷風烈必變”)。此詩中因為第二句作“人間氣象新”,故表面上用第一義,喻天子的英明決斷和圣朝的政令威嚴。然而,聯系下一聯就可以看出,它是說天上一聲巨響,便預兆人間有一場劇變,將有“濡尾”、“焚身”之事發生。
“狐群竟濡尾”,語出《易·未濟》:“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汔”指水位降低。《正義》解釋這一段話說:“小才不能濟難,事同小狐,雖能渡水而無余力,必須水汔,方可涉川。未及登岸,而濡其尾。濟不免濡,豈有所利!”詩中言“狐群”,這一個“群”字意味著因上層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文字獄而未得善終者不是個別人。“象齒足焚身”語出《左傳·襄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象遭焚身之禍因為象齒是財賄之故)后人常用以比喻因為多才或富有而致禍。這兩句分開來看,上句是就尊顯官宦而言,下句是就文伯名士而言。然細心揣摩全詩文意,此兩句是指同一人或同一些人,它既是尊顯權貴,又是文伯名士。作為“狐”,其力不足而欲濟,結果“濡尾”,這有自身的原因;作為“象”,焚身乃因其齒貴重,引起人的貪欲(它同妒害之心一樣兇惡可怕),這在具有潔白珍貴雙齒的大象是無可奈何之事。從詩人的用典上,可以體會到作者著重同情其具高才而得慘禍,桂折蘭焚,玉碎珠埋。
“有愧文章伯,誰為社稷臣。”“文章伯”指文壇魁首。順著“象齒足焚身”一句的文意來看,這兩句是說:“雖然身為文壇魁首,為天下文人學士所仰,而其命運不在自己手中。大臣被重用則在九天之上,打擊則在十八層地獄,被懷疑則在九地之下,時有因輕言犯上、目謗心誹等罪被抄斬或削職者,則所謂“社稷之臣”,所余有幾?據詩中所隱約透露,這里說的招禍者乃是既有才名,又有較高政治地位的人。有可能指的是曹寅家被籍沒之事 (曹寅為曹雪芹祖父,曾編刻《全唐詩》,康熙時官至通政使,久任江南織造);也可能是指明珠之事(明珠姓納喇氏,康熙時官至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曾力贊撤藩。康熙二十七年被革職)。詩中不能指得更明顯一些,一則為避免觸于文網,二則此類事在當時并非個別現象,只是這里引起詩人感觸之事較為典型突出罷了。
“爾曹堪一笑,回首等埃塵。” “爾曹”,你們這些人。如果此詩果系因曹寅家被抄事而寫,“爾曹”兩字便含有雙關“你們曹家”意思在內。杜甫 《戲為六絕句》之二說: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乃是痛斥那些譏笑初唐四杰的淺人。沈德潛此詩表面上雖恍惚迷離,但從第四句看,尚不至有意對致禍者用指斥語氣。而含世事當變,上下無信,祿位難保等意思。
什么時代,產生什么樣的詩。弦外之音,皮里陽秋,指東說西,言此意彼,這是古人在特定環境中委婉表現自己思想的一種技巧。而沈德潛的運用,似乎更為巧妙: 他的詩所具有的表里兩層含意,同他所處那個時代的表象同實質完全相應。只是此類詩須明眼人來讀,不可皮相論之。
上一篇:古詩《杭世駿·晚秋游蓮居、報國兩招提》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趙執信·望匡廬不可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