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虞集詩《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江山信美非吾土,飄泊棲遲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夢覺聽啼鵑。
(據《元詩選》初集《道園學古錄》)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祖籍四川,遷崇仁(今江西省崇仁縣)。大德初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累遷奎章閣侍書學士。晚年告病辭歸。能詩文,其時號為大家,著有《道園學古錄》等。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一詩是虞集《道園學古錄·歸田稿》卷四中的作品,此時作者虛齡七十。虞集是南宋名相虞允文的五世孫,世代書香,他在一首七律詩題里說:“集家世以文學為業,亂離顛沛,憂患困苦,無敢失墜。”(見《道園學古錄》卷二十九)他很重視這樣的門第。中國古代傳統觀念對祖墳極為重視,虞集也一樣,他的《在朝稿》卷三中有一首《到先隴為墓人作》七律,開頭說:“未忍他鄉作故鄉,故因使騎入陵陽。”因公外出仍要迂道掃墓,并且叮囑看墳人好好培修。在選的這一題目里,作者一共寫了兩首詩,第一首“疾風吹雨作春深,抱膝西窗獨自吟。百世詩由千古事,只憑孫子不虛心”,表現作者對“百世詩書千古事”的一往情深。從兩首詩的內容看,作者因為寒食日未能親自祭掃祖墓感慨萬端。寫這首詩時作者虛齡已七十,在古代“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容易有“狐死正丘首”的感覺。
“江山信美非吾土”,用《登樓賦》的名句道出無限思鄉之情。“飄泊棲遲近百年”,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一層指家庭的遷徙,另一層,“百年”借指一生,指飄泊棲遲將了一生。此時作者已經歸田,息影宦途了。“山舍墓田同水曲”,兩地迢迢,雖然同濱江岸,可是何年何月可以遠返蜀地?此種情懷每逢寒食節近就愈加難堪,而杜鵑卻偏偏催歸,令人如何忍受?“不堪夢覺聽啼鵑”,從“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傍耳邊啼”化來,但多了一層意思。“不堪夢覺聽啼鵑”,這個夢即指還鄉之夢,夢中還鄉,夢后凄慘,卻偏偏在夢覺時聽到杜宇催歸的聲音。一般人用杜鵑只取“不如歸去”的意思,而蜀地人用就更為親切,因為杜宇傳說中是古蜀帝魂,是蜀鳥,以蜀人而在他鄉聞蜀鳥,其情懷自與他人不同。本詩第一句只說“江山信美非吾土”,第二句接著感慨“飄泊棲遲近百年”,那末“吾土”何在呢? 第三句只交代“山舍墓田同水曲”,在何地水曲也沒有點明,而末句卻巧妙地運用“啼鵑”這種蜀鳥點出思蜀的深切。這一句確實用得恰當而且內涵豐厚。絕句以少數字表現豐富的內容,必須講究用詞的精煉,內涵的包容。可以說這首詩的精彩處在末句,但如果沒有前三句的層折而下,這末句的“不堪”就沒有力量,因此我們既要注意最精彩的語句,又要注意全篇的結構。
上一篇:柳宗元文《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李賀詩《致酒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