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蘇軾詩《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在難以數計的歌詠西湖的詩歌當中,這首詩是流傳最廣的名篇。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藝術效果? 一首詩的比喻可以獲得所有讀者的認同,西湖由此而有新的美名。為什么會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 千百年之后,仍感到這首詩把西湖的豐姿、秀色、神韻寫得惟妙惟肖。不管你是否到過杭州,讀了這首詩都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美的感受。西湖被寫活了,西湖就在你的身邊。王文誥在《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說:“此是名篇,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已成為經過歷史檢驗的結論。
上面提出的問題并非一兩句話可以說透。下面,我們只想談兩個問題: 一是準確精到的概括;二是恰當新穎的比喻。
先談準確精到的概括。杭州西湖是我國最美麗的風景區之一,方廣三十里,三面環山,溪谷縷注,“古跡之多,名勝之雅,林木之秀,花鳥之蕃,當為海內第一。”(錢泳《履園叢話》)素有“西湖十景”、“西湖十八景”之說。在如此廣闊眾多的景觀群落之中,引起詩人興趣,值得形諸歌詠的美景何止萬萬千千! 但是詩人又不能把所有景觀一覽無余地納入短短二十八字之中,而只能集中描寫西湖最典型、最富有特征的一點或一個方面。這就要求詩人對其所寫的對象有整體的把握與高度的概括。把握,需要穿透表層進入事物的本質與核心;概括,需要進行篩選提煉,做到以少總多。“知本可以賅末,執簡可以馭繁。”本詩前兩句著意于西湖之“水”和“山”的刻畫,抓住了西湖的特點,突出了西湖的神髓。但山水本自然尋常之物,非西湖所獨有。所以詩人寫的不是泛泛的湖水,而是“水光”;不是一般的高山,而是“山色”。不僅如此,在“水光”、“山色”之后詩人用一連串的詞語來加以形容,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先看第一句。“水光”之后,詩人緊接著用“瀲滟”二字來形容水波相連,在陽光映照下,碧波粼粼,閃動著萬點金輝。“瀲滟”二字值得細心體味,因為它是疊韻詞,在韻母有節律的重復過程中可以使人聯想到波光的節奏的動蕩,再加之以舌尖中音與零聲母的配合,便給人以極其細微的感覺,由此而與濁浪排空的“水光”明顯區別開來。然而,湖水本身是無法閃射光輝的,只有在天氣晴朗、陽光璀燦的時候才會出現“水光瀲滟”這種迷人的境界。所以,詩人緊接著用“晴方好”三字來直接唱嘆,以增強詩句的感情色彩。這一句是化虛為實。第二句,“山色”之后,用“空蒙”二字形容雨中霧氣迷茫的樣子。“空濛”也是疊韻,由于韻母發音響亮,有口鼻的共鳴,傳播久遠,所以給人以無邊無際的感覺。于是,重疊的群山,全都藏身于細雨煙霧之中,若隱若現,似有似無,朦朧難辨,仿佛美人頭上罩著層層面紗,別有一種豐韻,又多一層嫵媚。但這豐韻與嫵媚并非“山色”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只有在雨中才能出現的奇景。所以詩人止不住慨嘆地說:“雨亦奇。”這一句是化實為虛,把本來矗立于湖西的青山化為虛無縹緲了。這就是有別于其他地區的西湖所具有的“水色”、“山光”,反映了西湖的絢麗多姿。“以少總多,情貌無遺”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藝術效果,在于詩人對西湖的特點作了極其準確而又精到的藝術概括。動人的形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才能以少許勝多許。
次談恰當新穎的比喻。比喻是古典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一個恰當的比喻往往勝過千百句抽象的敘述與直白。比喻可以把抽象的思想感情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在形容、描寫難以盡情的狀態下,一個美妙的比喻往往具有畫龍點晴的效用。這首詩的前兩句對西湖山水作了精粹的概括,但仍給人以平面的猶有不足之感。詩人技藝超妙之處,還在于三、四兩句沒有繼續描畫水色山光,而是對西湖進行美的升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詩人把西湖比作歷史上著名的美女西施,賦予它以人的生命和資質,于是西湖便在讀者心中成為有生命的實體,成為美的化身。西湖被寫活了,有了立體感和親切感。比喻是成功的、美妙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比喻恰當新穎,有著豐富的聯想性。西湖、西子都出自越地(今浙江),前面又都有一個“西”字,加之湖水與美女都屬于陰柔之美的范疇,又都具有天然純美的姿質,綽約適度的豐韻,而無須借助外界的修飾與加工。所以,不論“淡裝”也好,“濃抹”也好,都不能變更或有損于她的百媚千嬌,天生麗質。因之,西湖“晴”也美,“雨”也美,推而廣之,春也美,冬也美,無時無地不有其迷人之美。這是美的姿質與表現形態多樣性的統一。無論從任何季節、任何角度來考慮,把西湖比作西子,都是當之無愧的。故曰:“總相宜”。同時,我們還應注意比喻的準確性與模糊性的統一。西施是中國女性美的化身,是美女的代名詞,是中國文化長期積淀而成的美的座標和偶像。西施怎么個美法,美到什么程度? 人們都不曾見過。所以,“西子”之美,實際上是抽象的、模糊的。但,她又是具體的,可感的。因為人們都在用自己見過的或心目中的美女去填充她,使“西子”的形象無限地豐富起來。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也都在參與這一形象的創造。所以,這一比喻較之一般的擬人化手法更多一層親切之感。“人人共有之意,共見之景,一經說出,便妙。”(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中說此二句“遂成西湖定評”。蘇軾對此二句也頗為滿意,詩中還多次重提。如《次韻劉景文登介亭》:“西湖真西子,煙樹點眉目。”《次前韻答馬忠玉》:“只有西湖真西子,故應宛轉為君容。”后人對此也多有贊賞。如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這說明: 水光山色激發了詩人的靈感,寫出了好詩;好詩,又使祖國河山煥彩增輝。
上一篇:散文·歸有光文《項脊軒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陶淵明詩《飲酒并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