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2
某啟:仆居東坡3,作陂種稻4。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5,聊以卒歲。昨日一牛病幾死6,牛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曰:“此牛發豆斑瘡也7,法當以青蒿粥啖之8。”用其言而效。勿謂仆謫居之后9,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猶解接黑牡丹也10。言此發公千里一笑。
1 本文及以下五篇均選自《蘇東坡集》 。章子厚:蘇軾友人,北宋大臣,博學善文2 蘇軾(1037-1101):字號瞻,號東坡居士。宋代大文學家。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東坡志林》等。3東坡:在湖北省黃岡縣東。4 陂(bei):梯田。5 身耕妻蠶:親自耕種,妻子養蠶。6幾(ji): 幾乎。7豆斑瘡:一種形如豆斑的瘡癤。8青蒿:一種菊科草本植物,莖、葉可以入藥。啖(dan):給……吃。9謫(zhe)居:貶官后居于貶所。10 黑牡丹:牛的戲稱。
【析點】 被貶黃州后的第二年,即1081年,蘇軾的生活漸趨窘迫。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營防廢地五十畝以墾殖,蘇軾命名它為“東坡”。次年他由臨皋亭遷居“東坡雪堂”,并且取名號為“東坡居士”從此,和陶淵明一樣開始了“自稼躬耕”的艱苦生活。蘇軾以苦為樂,苦中求樂,在淳樸、寧靜的田園勞作和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官僚生涯所形成的鮮明對照中,獲得了自由、恬靜的心境,療治著心靈的創傷。“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東坡》),“東坡”成為他和患難與共的妻子無所拘束的自由天地。同時,自勞自作喚起了蘇軾無限的自豪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認識了勞動的價值,加深了他對農民疾苦的認識。
信中蘇軾以輕松灑脫的文字,饒有興致地向友人講述村舍瑣事趣事,借以傾吐自己領略鄉間生活情趣后的閑逸與欣喜。尤其信末作者把牛戲稱為“黑牡丹”,并移花接木,巧換概念,風趣而幽默。不過,正如陶淵明超然的背后“猛志固常在”一樣,蘇軾的“東坡”也不是桃花源,在他閑適的田園之趣里,隱含了一顆更加矛盾與苦痛的心靈。由此,這段文字于輕松灑脫之外,別寓著一股耐人尋味動人心魄的感染力量
上一篇:《與程秀才書》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與致虛妹丈》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