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中雜詠橘樹
嘉樹出巫陰,分根徙上林。
白華如散雪,朱實似懸金。
布影臨丹地,飛看度玉岑。
自有凌冬質,能守歲寒心。
從屈原的《橘頌》開始,在中國詩歌史上以橘自喻的詩篇很多。李孝貞此詩即其一。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頭便點明橘的來歷,指出這佳樹是從哪里移栽來的。“巫陰”即巫山之北(今四川萬縣地區,盛產柑、橘);顯然,這只是借巫山的神奇、秀麗,以增添其審美效應而已。 “上林”,即漢代的上林苑;這里泛指封建帝王的園林。李孝貞出身于“世為著姓”的家庭,歷仕北齊、北周和隋三朝,官至內史侍郎等職。他托橘自況,以炫耀門第的高貴和官位的顯赫,固然無可足取;但《隋書》本傳說他“簡靜,不妄通賓客”,意思是說他簡樸、恬靜,不肯同流合污,這在當時還是難能可貴的。中間兩聯:頷聯稱頌橘花的潔白如雪和橘實的殷紅似金;頸聯稱頌橘樹的功用,夸它既能替宮廷布影遮陰,又能向高處飛香逐臭。 “丹地”,指宮廷里的空地; “玉岑”,指宮廷內用漢白玉堆成的小山。表面上看,句句都是詠物; 深一層看,則處處皆借物以抒寫自我。末聯,更概括為“自有凌冬質,能守歲寒心”兩句,以突出橘樹不畏嚴寒和堅韌不拔的品格。詩人在此引用了《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典故,目的是舉出世人所熟知的高大喬木——松柏作襯托,用“以大托小”的手法,更完滿地塑造橘樹的崇高美形象。
唐玄宗開元期間的名相張九齡有《感遇》詩十二首, 其第七首是: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對照著讀一讀,便可看出李孝貞此詩對后世的積極影響了。
此詩除了第七句失粘外,其余七句都符合近體詩五律的要求。它表明到了隋代初年,在齊梁體的基礎上,融匯著北朝詩的清剛之氣,近體詩的音韻、格式已初具規模;因此不久后到了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人的手里,近體詩便終于成型了。
上一篇:嘉會難再遇|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城中謠|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