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經·小雅》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是一首歌頌友誼的詩篇。全詩三章,上述為第一章,以伐木起興,以鳥鳴求友,比喻世人也應友愛相處,就能過著“終和且平”的生活。
丁丁,伐木聲。嚶嚶,鳥鳴聲。詩意是說,由于伐木之聲,驚飛了鳥兒,發出嚶嚶的求友聲。它從幽深的山谷中叫出來,又飛到“喬木”,即高大的樹上,繼續發出求友之聲。詩人以此作為比喻,引出“相(即看)彼鳥矣,猶求友生,矧(何況)伊人矣,不求友生?”之嘆。這是說:看看那些小鳥兒,尚且求友在高處鳴,何況他還是個人,不找朋友怎能行?詩章后兩句是說:只要人們能尊重友誼,就會得到神的幫助,神明聽到之后,是會賜給友愛的人以和平之福的。
詩的第二章是描寫主人熱情求友的方式,即用灑掃屋宇,陳設酒宴來邀請伯叔與諸舅,以待客人的到來。
第三章是寫主人小心翼翼地殷勤待客。為了避免得罪親友,指出那些“失德”于朋友的人,用干糧與粗薄食品待客,弄得失去友誼。因此主人用美酒與歌舞來招待客人,而且還相約,待到閑暇之時,再次聚飲。此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礎上,對求友方式描寫的深化。
在人類社會,個人不能離群索居,交往之間產生的友誼,是社會關系的表現,也是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的一種道德觀念。它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但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人們往往是用它來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友誼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詩以鳥兒尚且“求其友生”的行動起興,提出豈有人不如鳥的問題來。雖然作者以為只要人與人之間和好友愛,神明也會賜福的觀點帶上一些有神論的色彩,但認為友愛會給人類引來和平的理想,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毛詩·序》云:
伐木,宴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
這說明《毛詩·序》的作者已經十分重視友誼對于社會的作用,所謂“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便是對其作用的認識的自覺。同時也表明:尊重友誼,不遺故舊,是我們祖先的美德,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共同創造的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并合乎中華民族的道德標準,至今仍閃灼著哲理的光輝。
全詩以伐木起興,以“鳥鳴嚶嚶,求其友生”來比喻人們珍重友誼的重要性。特別是詩的第二、第三兩章,對求友的細節展開鋪陳的描寫,極力渲染其酒宴之美及待客之殷勤,更加強了求友氣氛,突出了歡宴朋友,以求友誼的主題,使詩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上一篇:《伍員·[清]吳偉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休洗紅二首(其一)·[晉]無名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