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陸游詩《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
這首詩作于紹熙三年(1192),時居山陰。詩篇借范至能《攬轡錄》所記事,抨擊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并對淪陷區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范至能即范成大。《攬轡錄》乃范氏于乾道六年(1170)使金時所作日記。內載過相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安陽市)時,“遺黎往往垂涕嗟嘖,指使人云:‘此中華佛國人也。’老嫗跪拜者尤多。”作者讀至此,頗有所感,便寫下這首詩句。
首二句并列對仗,舉出兩件大事,揭露南宋小朝廷對抗敵力量的摧殘與打擊。上句說宗澤。建炎元年(1127),宗澤任汴京留守,大規模發展義軍,準備收復失地,并屢次上書高宗,請還都汴京。時高宗和丞相黃潛善、汪伯彥等主張求和,不采納宗澤意見。宗澤憂憤成疾,次年病死,臨死時曾三呼“渡河”。下句說岳飛。岳飛于北宋末年投軍,曾隨宗澤守衛汴京,任統制。堅持抗戰,大破金兵。后被召退兵,為秦檜所殺。這兩件事說明南宋小朝廷自甘屈服投降,這是中原長期不能收復的原因之一,造成了千古遺恨。次二句就《攬轡錄》所記發表議論,將淪陷區人民對于故國的思念之情與上述兩件大事聯系在一起,進一步揭露偏安政策的嚴重危害。“漢節”,即漢使,指范成大。“節”,以竹為桿,長八尺,上飾以旄牛尾,凡三重,是古代出使的人所持信物。“沾衣”,流淚而沾濕衣裳。二句謂: 淪陷區人民不理解南宋偏安政策所造成的惡果,還寄希望于小朝廷。詩篇借題發揮,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具有很強的戰斗精神。
上一篇:李益詩《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李商隱詩《夜雨寄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