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五代南唐的最后一個皇帝,世稱李后主。他在宋太祖建隆二年嗣位為南唐皇帝,受到北宋朝廷的極大壓力。這時李煜作為末代皇帝,一方面在偏安的宮廷中沉溺聲色,盡情享樂,一方面給宋王室奉獻金銀貢物,以圖幸存于江南。但這種局面并不持久,宋太祖開寶七年,宋室派兵伐南唐,次年冬宋將曹彬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開寶九年(976年)被解往宋京,封“違命侯”,開始過階下囚的生活,曾受百般侮辱, “日夕以淚洗面”。這首詩就是寫于此時。太平興國三年李煜被宋太宗以藥毒殺。李煜詞不用典故,不事飾繪,直抒情懷,語言精美,對詞體發展起有重要作用。
《虞美人》是唐教坊名曲,后用為詞牌。項羽有寵姬虞美人,一說取名于此。此詞牌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冰》。李煜的這首詞是抒發對于故國的懷念之情。在身為俘虜的愁苦生活中,難耐時光,所以怕見春花秋月,只愿時間快點過去。因為,往事重重,俱在春風秋月中歡愉度過。小樓昨夜東風吹來,使人又想起當年的難忘的春天。然而此時故國亡破,在春宵月下,真是忍受不了回憶故國的那種痛苦滋味。在憂患的日子回憶已往的歡樂是痛苦的,可卻欲罷不能。想江南故國,那里的雕欄玉砌一定還象當年一樣,因為它們并不知人間的愁苦,可是我怎能消受得了,如今朱顏已改,愁不勝愁,愁思滾滾,真如同春江潮水東流不止。在這首詞中,李煜撫今追昔,把過去的歡樂與眼下的愁苦直接加以對比,強烈顯示往昔的故國風物值得懷戀,現時的境遇無法忍受,感慨深沉,詞意自然。
全詞句句以具體景物為直接表現對象,形象建立在對于對象的感覺乃至往事追懷之上,句無空發,詞無空嘆。說不盡的往事,以“春花秋月”的回想為內容;是“小樓昨夜又東風”,引起故國月明的傷心回憶。由雕欄玉砌仍在,想到人的紅顏已改;而欲說愁情之多,又引來了一江東流的春水。景物全是處于時間變化中的關情對象,又用回味的方法細加咀嚼,使人易于共鳴。全詞中許多虛詞用得很有分量, “不堪”、“應猶”、“只是”、“恰似”,它們使詞的藝術表現力得到步步加強。
上一篇:曹植《雜感》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李白《月下獨酌》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