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
愛養將士同心肝。?驄父馬鐵鍛鞍,
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
十蕩十決無當前。戰始三交失蛇矛,
棄我?驄竄巖幽,為我外援而懸頭。
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歌謠辭》
這是一曲英雄的頌歌。 “隴上”,即古隴城,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公元318年,南匈奴人劉曜在長安稱帝,建立前趙政權,并入侵東晉領土。陳安是晉南陽王司馬保的部將,他領兵全力抵抗匈奴族的入侵,在今甘肅省天水一帶多次與劉曜部隊作戰。后來,陳安被劉曜包圍在隴上,他率部突圍南走陜中,劉曜遂又派猛將平先、丘中伯率勁騎追擊。陳安左手拿七尺大刀,右手持丈八蛇矛,率十余騎奮力苦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遇害。他死后,隴上百姓便作了這首歌謠來哀悼、紀念和歌頌他。
這首歌謠可分為四小段來讀。 “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這三句為第一小段,寫陳安愛養將士的品德。 “?驄父馬鐵鍛鞍,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四句,為第二小段,寫陳安與敵兵奮戰時的情景。“?(nie)”,指馬奔馳狀。 “驄”,是指青白相間的雜色馬。“父馬”,即公馬, “鐵鍛鞍”,即鐵制的馬鞍。 “蕩”,指沖擊。 “決”,指潰散。這四句的意思是說,陳安騎著駿馬,奔馳在戰場上,他揮舞著七尺長的大刀如急流一樣迅疾,他手執丈八蛇矛到處沖殺、盤旋;他沖到哪里,哪里的敵人就潰退逃竄,沒有人能夠擋得住他。這四句,是對沙場上的陳安的生動描繪,充分展現出這位壯士的英勇形象。 “戰始三交失蛇矛,棄我?驄竄巖幽,為我外援而懸頭”三句為第三小段,寫陳安兵敗遇難的經過。陳安在與敵兵三次激烈交鋒之后,失去了蛇矛,他便與五六個士兵逃入深山。后來他打算去取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南)的軍隊來解隴西之圍,但突圍之后才知這兩地已被敵兵攻破,于是不得不南走陜中,后被俘遇難。 “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這兩句是人們對陳安的哀悼。“水”,指隴水; “河”,指黃河。隴水西流入洮水,洮水又入黃河,東流到海。這里用流水比喻陳安的長逝。 “奈子何”三字,則以感嘆語句,深情地表達了陳安死后人們的悲痛心情。
這首悲壯的頌歌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這首先在于,它生動地塑造了陳安的壯士形象。歌中不僅對陳安的外形、品德作了描寫,而且對戰場上的陳安形象進行了精心刻畫。通過寫他馳騁駿馬,揮舞大刀,盤旋蛇矛,一位驍勇善戰,所向披靡的壯士呼之欲出。
其次,這首歌謠的藝術感染力在于其深摯的感情。它灌注了隴上百姓對這位抗敵英雄的敬仰和愛戴,包含著他們的悲痛和憂傷。 “棄我?驄竄巖幽,為我外援而懸頭”中,兩個“我”字顯得格外親切,其中滲透著隴上百姓對陳安的質樸感情。 “一去不還奈之何”,更是如泣如訴,情見于詞,這些都使得這首歌謠具有一種感人肺腑的力量。
古人云:“強,勇者所好也,北方以剛猛為強。”(鄭玄箋《禮記·中庸》)陳安正是這樣一位剛猛的強者。這首《隴上歌》也正是把他作為剛猛的強者來塑造、歌頌的,顯得格調蒼涼、沉郁,具有陽剛之美和悲壯之美。
上一篇:《阿詩瑪 (節選)》原文|賞析
下一篇:《隴頭歌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