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望廬山瀑布水;望天門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不僅善于發現和領略大自然的美景,而且還善于將山川之美轉化成清麗雄偉的詩句。他的詩筆飽蘸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情,寫下許多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意境壯美,《望廬山瀑布水》和《望天門山》這兩首七絕,便是這些山水詩中頗有特色的佳作。
《望廬山瀑布水》是詩人登上廬山香爐峰遙望瀑布時寫下的名篇,原題有兩首,其一為五古,其二為七絕。這里選讀的是第二首。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李白登山時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煙霧繚繞的香爐峰。于是,他便從此落筆:“日照香爐生紫煙”。云煙在香爐峰周圍輕輕飄浮,依著巖石冉冉上升,好像從香爐中生出來一樣。“生”字特妙。描寫云煙的飄動,不云“升”,而云“生”,把煙霧不斷地從香爐峰涌出的情狀刻畫得維妙維肖。陶淵明有“云無心而出岫”(《歸去來兮辭》)的名句,杜牧也有“白云生處有人家”(《山行》)的名句。陶詩啟迪在前,杜詩繼續在后,說明“生”字練得好。詩的第二句,便將遠望的視點落到掛在前川石壁的瀑布上,扣到題面“廬山瀑布水”上來。三、四兩句,具體摹寫瀑布的動態以及它的噴薄傾瀉的氣勢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用極度夸張的手法展現了廬山瀑布宏偉壯麗的景象。“直下”形容石壁陡峭、瀑布自高空直瀉下來,勢不可擋。詩人意猶未已,接著就用“疑是銀河落九天”句,從眼前瀑布推想開去,想象它是從天上銀河里落下來的,將自己在觀賞廬山瀑布雄偉壯麗的景觀時產生的心理感受確切地表現出來。這種藝術構思,與他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同出一轍。
這首詩氣勢飛動,色彩明麗。詩人遙望紫煙冉冉生出的香爐峰,在那輕盈裊娜的煙霧里,瀑布飛流奔瀉而下,富有迅猛異常的氣勢,詩里絢麗的日光、紫色的云煙、銀白色的瀑布、褐色的山石,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相互映襯,饒有色彩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云霧本身是白色的,當它飄浮在峰巒間,紫褐色的石壁,從稀薄的云霧中透露出來,又受到明麗的陽光的照射,改變了本色,形成新的色彩——“紫煙”,這在繪畫技巧上稱為“條件色”。經過詩人的巧裁靈運,一幅絢麗多采的廬山瀑布圖,一首意境空靈秀美的山水詩,呈現在讀者面前。
《望廬山瀑布》,詩人“望”的基點是固定的;《望天門山》,詩人站在行駛于長江中的船上,“望”的基點不斷移動,視角不斷轉換,自然景觀也不斷變化。明白了這個道理,鑒賞《望天門山》詩才能契合詩人的藝術匠心。《望天門山》沒有運用奇特的藝術想象和夸張手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行舟跟天門山之間空間的變化,詩人眼中的“天門山”也就有著不同的形貌,全詩所寫的便是這種運動中的觀感,真是“移步換景”。“天門中斷楚江開”,這是遠望。江西的西梁山和江東的東梁山,隔江對峙,只有在很遠的地方了望才能形成一山中斷狀如天門的視覺形象。浩蕩東去的長江水流,在天門山附近受到山石的阻攔,回旋激撞。“碧水東流至此回”,“此”就是天門山近處的崖壁;“回”,回旋,水流成渦,這是近望的景象。當行舟漸漸進入對峙著的兩山中間的時候,詩人好像覺得兩岸的青山從江中涌出。“兩岸青山相對出”句,真實地寫出詩人在晃動的船上左右凝望天門山時的視覺感受。舟繼續向前,過了天門山,再向前遠望,滿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葉孤舟從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駛來,詩人不禁驚呼:“孤帆一片日邊來。”全詩寫運動中的“望”,詩人恰當地處理了山之“靜”和舟之“動”、遠“望”和近“望”的關系,并使之互相轉換,化靜為動,變遠為近,又將種種景象: 青山、碧水、白帆、旭日,渾融成一體,構成一幅浩蕩渺邈、色彩明麗的長江山水圖畫。對本詩的結句有多種解釋。“日邊來”,有人認為李白所乘的船從長安來,也有人認為李白乘舟自東(日出的地方)向西去。“孤帆一片”,有人認為寫出了江上千帆競發的宏闊景象。我們沒有采取這些說法,因為它們使前后詩意割裂,有“隔礙”之嫌,從而忽視了李白此詩的藝術構思是以“望”為核心的基本特征。
李白歷覽祖國的名山大川,以他的濃郁的審美情趣和敏銳的審美能力,細致地觀察了自然界事物的萬千變化的諸多美感因素,把握了它們的特征,并用精煉優美的詩歌語言將它們真實地反映出來。作者還巧妙地進行藝術構思,運用多種詩歌技巧,更使這些詩篇增添藝術魅力。所以,他的山水詩奇夐清壯,給人以沁心融神的美的享受,超越了同時代詩人的成就,而這是李白詩歌的重要題材內容之一。
上一篇:杜甫詩《望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無名氏詞《望江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