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宗琳
國破家亡鬢總皤, 一囊詩畫作頭陀。
橫涂豎抹千千幅, 墨點無多淚點多。
鄭燮
鄭燮的一生是在文網森嚴,貧困多艱的環境中度過的。目睹社會的黑暗,官場的卑污,百姓的貧苦,郁憤難平,述之于詩、詞,綴成了揭露官場黑暗,詠嘆百姓勞苦的詩章。
這首七絕是詩冊畫卷題詩。其中提到的詩人和畫家都是明朝遺民,入清后都隱居不仕做了和尚。屈翁山是屈大均的字,廣東番禺人,明亡后曾從桂王朱由榔武裝抗清,失敗后在杭州出家做了和尚,曾北走燕趙,有復明之志。工詩,尤長于描寫山林,邊塞景物。石濤,原名朱若極,廣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守謙的兒子,曾出家為僧,法名原濟,號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善畫山水蘭竹晚年定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石溪即髡殘,清初著名畫家,本姓劉,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出家為僧,字石溪,又字介丘,號白禿、石道人等,擅長皴擦。與朱耷、石濤、弘仁共稱四大名僧。八大山人,原名朱統鑾,改名朱耷(dā)江西南昌人,明寧王朱權后裔,明亡,一度為僧,又作道士。擅畫水墨花卉禽鳥,亦寫山水,意境枯寂,署款八大山人,聯綴似“哭之”或“笑之”的字樣,以及他的措詞隱晦的詩題,都寄寓著國家之痛。白丁亦為清代僧人,法名行民,字過峰、祖陶。明楚藩后裔,永歷末遁入滇為僧,善畫竹蘭,譽溢吳越。而鄭燮則是擅長詩、書、畫的漢族文人,在清統治下,不滿社會現實,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在這些長于詩畫的遺民身上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共鳴,故對他們的遭遇,給予深深的同情。
詩的前兩句,作者用白描手法,勾畫出詩人畫家們亡國后的凄苦形象:“國破家亡鬢總皤,一囊詩畫作頭陀。”“國破”指明代滅亡。“鬢總”即鬢角。皤(pó)白色,形容頭發白了。經歷過國破家亡的詩人、畫家,有的曾為復明而四處奔走,有的傷心國家的滅亡,他們憂愁幽思使得鬢發都白了。在復明無望的情況下,都出家做了和尚。作者同情他們的境遇,贊許他們的氣節,突出他們不屈的形象。“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橫涂豎抹”指寫詩作畫。詩人畫家們的作品,粗略看去,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橫涂豎抹”,而仔細體味,就能悟出這千千幅畫面,無數首詩篇中,深深地隱含著詩人、畫家們國破家亡的痛苦感情。這種感情遠遠超出寫詩作畫的筆墨。“墨點無多淚點多”作者用比較、襯托的手法,揭示了詩畫的實質,道出詩人,畫家們以詩畫傾泄亡國之痛的真諦。詩的前兩句論其人,后兩句評其詩畫,品評得當,用意深遠。
詩短小精萃,用語清晰,音韻和諧,情真意切。結尾一句,既照應了開頭,又總括了全詩。
上一篇:張秀芝《題壁》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元]潘純《題岳武穆王墳》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