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蘊《蟂磯》原文與賞析
張汝蘊
勝地孤岑秀,諸天閣道開。
白云迷古樹,玄鶴舞空臺。
當檻濤聲入,隔林帆影來。
振衣聊眺望,人在小蓬萊。
這首五律描寫蕪湖蟂磯的優美景色。作者張汝蘊,是明代章邱 (今屬山東) 人,曾任蕪湖榷使。
據《蕪湖縣志》記載:蟂磯“在縣西南七里,大江漘,高十丈,周九畝七分。磯右有穴,廣一丈,深叵測,相傳為蟂所居,昔時曾出害人”。此處每逢陰雨,煙波無際,故“蟂磯煙浪”稱為“蕪湖八景”之一,山上有水心樓和靈澤夫人廟等古建筑,歷來是游客登臨憑吊的所在,也是文人描繪吟詠的對象。
“勝地孤岑秀,諸天閣道開?!钡谝痪潼c題,寫出蟂磯獨立江濱,山形峭拔而秀麗。第二句寫山上的寺廟和通往山頂的棧道?!爸T天”原為佛家語,佛經中統稱三界二十八天為諸天,此處代指佛寺; 閣道即復道、棧道,山巖間用木料鋪成的曲折盤旋的小徑。首聯起筆雄健,氣勢開闊,籠蓋全篇。上下句構成工整的對仗,“孤”、“秀”、“開”等字,錘煉精當,突出了蟂磯的總體特征。
頷聯緊承首聯,寫磯上的景色:“白云迷古樹,玄鶴舞空臺”?!鞍自啤本渚o扣第一句的“孤岑”,寫山勢高峻,古老的樹木常在白云繚繞之中;“玄鶴”句緊扣第二句的“諸天”,傳說中的仙佛已蹤跡無尋,只剩下黑色的鶴鳥在殿臺上飛舞?!懊浴弊謱懗鲈旗F之縹緲變幻;“空”字點出寺廟之空曠寂寞,煉字準確生動。云、樹、鶴、臺,四類景物共同構成清幽寥廓的境界。
頸聯繼續寫景,是從登山者的感覺上來寫,用筆空靈而有變化,景物動靜相映,層次分明。“當檻濤聲入”,從聽覺上寫近景: 磯下的大江日夜奔流,澎湃的濤聲從檻外傳入,回蕩著整個寺院;“隔林帆影來”,從視覺上寫遠景: 江上的帆影從遠處悠悠而來,隔著樹林隱約可見。作者不直言聽到“濤聲”,看到“帆影”,而用擬人化的手法,說“濤聲入檻”、“帆影來林”,筆致靈活,氣韻生動?!皺憽弊峙c上句的“臺”字相承,“林”字與第三句中“古樹”相應,照應周密;“當”、“入”、“隱”、“來”等字,均極為精確。
尾聯直接抒情:“振衣聊眺望,人在小蓬萊。”身在高峰,天風浩蕩,衣袂飛卷,故曰“振衣”。作者登山遠眺,但見水天無際,云樹蒼茫,恍若身到蓬萊,飄飄欲仙,其欣悅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間?!芭钊R”原是古代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 此處以“小蓬萊”暗喻蟂磯, 以浪漫的幻想方式結尾,并與第二句中的“諸天”遙應,頗有神韻。
全詩筆調明快,寫景清新,章法嚴謹,一氣渾成,詞句精練而自然,風格雄奇而秀雅,是山水詩中的佳作。
上一篇:方孝孺《蜀道易并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袁中道《西山小記(其五)》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