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諸子散文·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本篇是專門記述孟子議論軍事和政治的短章。孟子認為:在戰爭中所講究的天時、地利、人和,人和是第一位的決定性因素。他闡述了戰爭勝敗的關鍵決定于人心的歸叛,而能否得到人心,又在于是否“得道”。由此,他作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論斷。
文章開篇即用對比法提出了“人和”的中心論點,簡明扼要,直觸主題。頂針的辭格,并列的句式,使語氣直貫,文章遞增,呈現出無可辯駁、不可逆轉之勢。擺出論點之后,緊接著,便用對比證明的方法逐層論證“人和”的重要性。
論證分兩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又分兩層。第一層從戰爭方面論證。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那樣的小城,采用四面包圍斷其生路的方法卻沒有攻克,表明攻方利用的“天時”不如守方憑借的“地利”。古人作戰以干支標記的時曰和攻守地點的方位適當配合,作為吉兇、勝敗的成數,稱之為“天時”,或指時令、氣候等。“地利”則指作戰的有利地理形勢和兵器、工事等。作者極言守方城郭之小,而夸說攻方圍勢之盛,是為了拉大雙方的對比差距,然后推出意想不到的結果,歸結到“天時不如地利”的論點上來。第二層,孟子仍從戰爭方面論證,連用“非不”構成的四個排比句,欲抑先揚,一口氣列舉和夸說了“地利”者之主動。雙重否定的句式增加了夸飾的感情色彩;鋪排的手法,又渲染了盛大的氣勢;并用“高”、“深”、“堅利”、“多”等一系列形容詞狀寫出了城池的固若金湯之貌。然而,筆鋒一轉,結果卻是得“地利”者“委而去之”。是什么原因棄城逃散了呢? 于是又歸結到“地利不如人和”的論點上來。如此兩層,反復論證,便鮮明無誤地指出了戰爭勝敗的關鍵在于“人和”,從而完成了對開篇論點的第一部分的論證。
第二部分,是論證的繼續和生發,從軍事論到政治,并延伸出“道”。這里順承上文,孟子以“故曰”承上啟下,進一步推論說:“域民”、“固國”、“威天下”都不能憑借“天時”、“地利”,也就是不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而要仰仗人“道”。“道”的得失,關系到“助”的多寡。然后又向深層探索,對比“失道者寡助”和“得道者多助”的不同結果:眾叛親離和天下歸順。那么,以人心歸順去克服親戚背叛,肯定“戰必勝矣”,從而又完成了對開篇論點的第二部分論證。
本文的內容結構,由論點論證和結論幾部分組成。開篇是論點,中間兩部分是論證,最后是結論。全文緊扣所主“人和”的中心論點逐層深入,反復論證。論證部分設戰爭實例為據,廣為人知,易于接受;議論政治部分比較深奧費解,但作者借助了前一部分關于軍事的證明,進行推理分析,便使政治方面的結論得到了充實,并具有了信服力量。孟子提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啻真理格言,并已被古今中外無數歷史所證明。從哲學角度說,它總結出了經驗教訓,符合認識的客觀規律。但孟子思想中的“人和”觀點,卻顯然是為他的政治主張服務的。至于他所提倡的“道”,也應該作歷史的和階級的分析。孟子認為,施行“王道”或“仁政”,就能治理國家并統治天下,就可以不動武而能戰勝敵國。這種主張,在到處征伐兼并的戰國時代是行不通的。
作為一篇政論文,寫作特點也很突出。開篇即開門見山擺出論點,語氣肯定,信心十足。末尾又遙相呼應,水到渠成,自然定論,文章有一氣呵成之勢。中間論證,設例充實,有理有據,無可置辯。嚴密的邏輯推理,深入的逐層歸納,鮮明的正反對比,夸張的內涵反差,使得文章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排比的句式,頂針的辭格,反復的手法,虛詞的妙用,又使得行文氣勢充沛,靈活多變。本章也不失為孟子散文中的上乘。
上一篇:散曲·馬致遠散曲《天凈沙·秋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梁啟超詩《太平洋遇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