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自慰》原文|注釋|賞析
十幾年前,我走出大學門口,到一個高級中學里去教書。在那個學校遇到一個學生,他總是笑嘻嘻地沒有苦惱。遇見什么難的問題,自己不能解答,而旁的同學能夠解答時,他總是自慰地說: “在初中的時候我也解答過許多旁人不能解答的問題。”遇見自己有什么錯誤,他的回答是:“這一類的錯誤就是考甲等的某某同學也有過。” 因此他對于旁人的長處永不羨慕,對于自己的短處也永無悔恨,終日悠游自得,小小的年紀好象很懂得生活之道。他當時雖然不大被人看得起,并且始終以中下等的學生資格穿過中學和大學,但他后來走到社會里,卻事事順利,不幾年聽說已經做了簡任官了。
近年來我聽到許多名言讜論,才漸漸覺得那個人的生活之道是有所本的。他大半覺得羨慕他人,容易絕望、甚至毀滅之途,倒不如用這種自慰的方法去尋求個人的 “幸福”。幾十年來,我們的民族就很善于用這種方法生存在世界上。
看見人家有什么長處,便說自己也曾經有過。人家的發明層出不窮,我們便提出絲、紙、火藥、指南針。人家開發了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我們便說,哥侖布以前南美洲早已有華人的遺跡了。俗話說,英雄不夸當年勇,想起祖先的光榮,應該自己慚愧,不但不慚愧,反而用它來遮自己的丑,殊非一個“尊祖敬宗”的民族所應有的事。
看見自己有什么短處,便說人家也有。就眼前的種種而論,發國難財、黑市、無限制的享樂的追求,道德水準的降低,便有人說,這是戰時應有的現象。同時還舉出許多外國的例子,作為這事的保障,好象是無論什么事只要外國一有,我們就心安理得,言之無愧了。姑無論這類的事在外國是不是準有,縱使有,拿人家的缺點來遮蓋自己的罪惡,也殊非自強之道。羨慕他人,固然會有否定自己的危險,但也能刺激自己前進; 深的悔恨固然有時使人灰心喪氣,但也可使人走上自新的道路。消極的自慰只能使人茍且偷生,積極的自責卻能使人活得更象樣子。在“民族復興”成為盛極一時的口號的時代中,我希望大家自責能多于自慰。
(1944年《生活導報》)
賞析 本文一開始,就給讀者一個特寫鏡頭,那主人公便是作者的一個學生。他對于旁人的長處永不羨慕,對自己的短處也永無悔恨,終日悠游自得,總是笑嘻嘻地從沒有苦惱。描寫這一人物并非作者的本意,本意在于揭示出他身上的一種病態——“自慰”。文學是講究典型塑造的。雜文雖不同于小說、詩歌及一般意義上的散文,但它畢竟是文學的一個門類。因而作者筆下的這一人物,也可稱之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了。
接著作者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把鏡頭推向一個更廣闊的背景,即由這一人物推向一個民族。這里僅僅用了一句非常簡潔的話——“幾十年來,我們的民族就很善于用這種方法生存在世界上。”——便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
有了以上過渡,作者就順理成章地拿起手中那把犀利的解剖刀,用兩個排比的自然段,從兩個方面對“自慰”這種民族的劣根性進行了無情的解剖和有力的鞭笞:一是看見人家有什么長處,便說自己也曾經有過,用祖宗的光榮來遮自己的丑;二是看見自己有什么短處,便說人家也有,拿人家的缺點來遮蓋自己的罪惡。通過這一番剔骨入髓的剖析,就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所謂自我安慰,不過是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代名詞。它是對國民精神的毒化,是民族復興的巨大障礙。這同魯迅先生筆下阿Q形象的精神勝利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最后,作者以哲學家的眼力、思辯性的語言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消極的自慰只能使人茍且偷生,積極的自責卻能使人活得更象樣子”,“希望大家自責能多于自慰”。這也是作者為療救“自慰”所開具的一副良方,可謂肺腑之言,情懇意切,能激人反思,催人振奮。
雜文是時代的感應神經。大凡優秀的雜文,無不讓人觸到時代的脈搏,指出社會的弊端,開出療治的藥方。本文寫于1944年,當時正處在抗戰勝利的前夜。對于這社會的氛圍,作者并未從正面渲染,而是如畫外音一般散落在字里行間,讀者只要留心就能聽得出來的。比如,那個學業水平始終處于中下等的學生,一旦走到社會里,便事事順利,不幾年“已經做了簡任官了”,這才使作者覺得“那個人的生活之道是有所本的。”這“本”無疑是指當時的社會,這社會正是造就大批“自慰”型人物的溫床。又比如,當時一方面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大眾浴血抗戰; 另一方面呢? “發國難財、黑市、無限制的享樂的追求,道德水準的降低,”無怪乎有些人要“拿人家的缺點來遮蓋自己的罪惡”了。這里有一句作者沒有說出來的潛臺詞: 不徹底改變這社會、鏟除這孳生“自慰”的溫床,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都只能是一句空話!
今天,改革開放已經打開了我們封閉已久的國門,但 “自慰”的病菌并未從國民身上根除。讀這篇雜文,對于啟示我們反思民族的文化傳統,堅定改革開放的步伐,仍不無現實意義。
上一篇:羅大經《能言鸚鵡》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張士元《自立說》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