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張先詞《天仙子》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據《彊村叢書》本《張子野詞》,下同)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天圣間進士,歷官都官郎中。詞與柳永齊名,愛作慢詞,對詞的形成和發展起過一定作用。其名句“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壓卷花影”、“墮風絮無影”為世傳誦,號稱“張三影”。著有《張子野詞》。這首詞因“云破月來花弄影”而名聞遐邇。張先還因此被稱為“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見《苕溪漁隱叢話》引《遁齋閑覽》)。
據詞題,知此詞作于張先任秀州通判時,約在仁宗慶歷元年(1041)。時詞人已52歲,僅為小倅,不免嘆老傷懷。詞因心情不佳、倦怠疲沓未赴府會而作。開篇敘事抒情。詞人獨自品酒聽曲以解悶,但覺興意闌珊,幾杯悶酒便昏昏睡去。醒來日已過午,醉意退盡而愁悶未消。“送春春去幾時回”托出題旨,原來揮之難去的是春恨。此句與晏殊“夕陽西下幾時回”相似,均意在言外。今春去,明春又來,貌似明知故問,實則詞人由眼前春景將逝而感到青春不再。從章法上說,這句承上啟下,承上點醒“愁”字,啟下引出惜春之情。“臨晚鏡”三句直抒“春去”之感。杜牧《代吳興妓春初寄薛軍事》詩云“自悲臨曉鏡,誰與惜流年”,張先改“曉鏡”為“晚鏡”,一字之差,意境大變。杜詩是韶華女子惜流年,張詞是斑白之人嘆衰老。“晚”字猶如“春”字,語又雙關,不僅指時近黃昏,還隱指人生晚年。往事如煙,固然不堪回首,瞻望將來,亦后期渺茫。故言“空記省”,謂枉自惦念、思索,徒增愁煩。與上文“春去”、“愁未醒”呼應,暗寓懷人情事,煞住上片。
上片敘事抒情,下片則為借景抒情。“沙上”兩句時空轉換,時間推移入夜,空間換至庭院。“沙上”句借雙禽并宿之相親相昵反襯詞人之形影孤單,暗中照應上片懷人之意。“云破月來花弄影”句亦寫游園所見,繪景生動嫵媚,遣詞凝煉準確,堪稱神來之筆,不愧千古名句。世人極贊“影”字用得好,張先也頗自許。“影”字本身有一種特殊的內涵,它似有若無,隱隱綽綽,給人一種虛幻空靈之感。但此句所以膾炙人口并不全仗“影”字用得新奇巧妙,還在于動詞的精選與巧妙搭配,作者連用“破”、“來”、“弄”三個動詞描繪了大自然中瞬間的動態美。“云破”,知風起;“月來”,花有影;再著一個“弄”字,則花隨風動,月光下嬌妍明媚、婆娑弄影、搖曳生姿之意境全出。云流,月行,風吹,花動,影搖,此情此景,蘊含著一種朦朧而幽謐的情韻,給人以豐富的美的聯想。“重重簾幕”四句,時地再變,詞人重返室內。簾幕遮燈謂時至深夜,人靜而風不定。詞人輾轉無眠,惦念著風中春花。想到無情春風過后明晨必定落英繽紛,殘紅滿地,春天恐怕就這樣徹底歸去了。歇拍一句純為想象之景,包含著詞人深沉的悵惜之情。嘆花惜春實與自傷感懷交融一氣,故詞雖以景結,總歸惜春傷懷題旨。
張先是以詞語精工著稱的詞人。尤善用“影”字,曾自詡“張三影”。實際上張先共有六處用“影”字。除了本詞以外,《歸朝歡》詞有“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剪牡丹》詞有“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木蘭花》詞有“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青門引》詞有“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華州西溪》詩又有“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其中本詞“云破月來花弄影”句最為著名。張先在宋初詞壇是聲名追配晏殊、歐陽修、柳永的名家。他的詞處在宋初詞風演變的轉折處,與晏、歐專寫溫婉蘊藉的小令不同,他開始創作慢詞。但與柳永慢詞相比,又略欠鋪敘之力和俚俗之趣。所以張先雖有名句傳頌,而在開拓宋詞風貌上終讓柳永一頭。
上一篇:詩歌·元好問詩《外家南寺》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曲·馬致遠散曲《天凈沙·秋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