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元好問詩《外家南寺》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郁郁秋梧動晚煙,一庭風露覺秋偏。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殘陽更亂蟬。去國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記當年。白頭來往人間遍,依舊僧窗借榻眠。
《外家南寺》是金亡后的第三年(1237)元好問游太原時作所。外家,指外祖父母家;南寺,據原詩自注謂:“在至孝社,予兒時讀書處也。”詩中因眼前景物撫今追昔,慨嘆平生,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國破家亡此身留”(元好問《送仲希兼簡大方》)的沉痛心情與無限感傷。
首二句,由描寫外家南寺秋日黃昏景象入手: 梧桐在晚煙中搖動著一樹黃葉,秋風滿庭、白露鋪地,一派蕭索之意。詩中的“秋梧”、“晚煙”,分別點出季節與時間;“秋偏”是說秋天已過去了大半。詩人不直接說出已是晚秋天氣,而說從“一庭風露”中省悟到秋意已深,詩意顯得宛曲、含蓄,并且隱約透出歲月暗流、人近遲暮的意味。
四句的寫景,進一步滲入了強烈的主觀色彩。“眼中高岸移深谷”,是由《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的“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化出,意謂曾經目睹易代的巨大變故。“愁里殘陽更亂蟬”,借景物烘托心緒之愁亂。“殘陽”、“亂蟬”都是增悲牽愁之物,而此刻正當“愁里”,更使詩人胸中之郁結益發驅不散、解不開。這兩句所寫,一為虛景,在想象中展開廣闊的空間畫面,以表現世事變遷滄桑之感;一為實景,將視線重新凝聚在一、二典型意象之上,使“愁”情形象化、深刻化。筆勢一縱一收,感情頓挫跌宕,很有感染力。
六句再遞進一層,正面抒寫詩人撫今追昔的感慨。“去國衣冠有今日”,指自己眼下的遺民身份。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汴京失陷后,元好問曾被拘管于聊城(今山東聊城縣),兩年后才獲得自由。因此,“有今日”三字中顯然飽含著詩人的無限酸楚。“外家梨栗記當年”,則隱含著物是人非、年華已逝的惆悵,“記當年”與“有今日”形成對照,將身世之嘆與家國之痛緊緊扣合在一起,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
七、八句,以生平經歷作結。“白頭來往人間遍”,寫盡其一生波折。句中的“白頭”,正是詩人歷經滄桑飽嘗憂患的形象。結句“依舊僧窗借榻眠”,再次點出南寺之游,同時與上句相呼應,含蓄深沉地表達了亡國之人存身無處的無限悲涼,令人潸然淚下。
在寫景抒情上,這首詩善于通過眾多的意象組合來渲染氣氛,揭示心境。像詩中的秋梧、晚煙、風露、高岸、深谷、殘陽、亂蟬以及衣冠、白頭、僧窗等等,無不牽動讀者的聯想,深化了詩的意蘊,使全詩在寫景與寫情上各臻錯綜之妙,達到了景中見情情中有景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節錄》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張先詞《天仙子》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