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詩《連昌宮詞》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連昌宮中滿宮竹,歲久無人森似束;又有墻頭千葉桃,風動落花紅簌簌。宮邊老人為予泣:“小年進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樓,太真同憑欄干立。樓上樓前盡珠翠,炫轉(zhuǎn)熒煌照天地。歸來如夢復(fù)如癡,何暇備言宮里事! 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中許燃燭。春嬌滿眼睡紅綃,掠削云鬟旋裝束。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錄續(xù)。李謩壓笛傍宮墻,偷得新翻數(shù)般曲。平明大駕發(fā)行宮,萬人鼓舞途路中。百官隊仗避岐薛,楊氏諸姨車斗風。明年十月東都破,御路猶存祿山過。驅(qū)令供頓不敢藏,萬姓無聲淚潛墮。兩京定后六七年,卻尋家舍行宮前。莊園燒盡有枯井,行宮門閉樹宛然。爾后相傳六皇帝,不到離宮門久閉。往來年少說長安,玄武樓成花萼廢。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門開暫相逐。荊榛櫛比塞池塘,狐兔驕癡緣樹木。舞榭欹傾基尚在,文窗窈窕紗猶綠。塵埋粉壁舊花鈿,烏啄風箏碎珠玉。上皇偏愛臨砌花,依然御榻臨階斜。蛇出燕巢盤斗栱,菌生香案正當衙。寢殿相連端正樓,太真梳洗樓上頭。晨光未出簾影動,至今反掛珊瑚鉤。指似傍人因慟哭,卻出宮門淚相續(xù)。自從此后還閉門,夜夜狐貍上門屋。”我聞此語心骨悲,“太平誰致亂者誰?”翁言“野父何分別? 耳聞眼見為君說: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燮理陰陽禾黍豐,調(diào)和中外無兵戎;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相公。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祿山宮里養(yǎng)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弄權(quán)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今皇神圣丞相明,詔書才下吳蜀平;官軍又取淮西賊,此賊亦除天下寧。年年耕種宮前道,今年不遣子孫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廟謨休用兵。
《連昌宮詞》是元稹的代表作,與白居易《長恨歌》并稱,為中唐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屬于“即事名篇,無復(fù)倚傍”(元稹《樂府古題序》)的新樂府。根據(jù)“官軍又取淮西賊,此賊亦除天下寧”兩句,詩當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平定淮西吳元濟叛亂之后,十三年七月討伐淄青李師道以前。當時作者在通州任司馬。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三章認為“《連昌宮詞》非作者經(jīng)過其地之作”,“為依題懸擬之作”,甚是;但斷定詩作于十三年暮春,缺乏足夠證據(jù)。連昌宮在河南府壽安縣(今河南宜陽縣)“西二十九里……,(高宗)顯慶三年置”(《新唐書·地理志二》)。據(jù)兩《唐書·玄宗紀》,開元二十四年(736)前,玄宗曾多次東幸洛陽,其后就再無此事,而楊玉環(huán)被賜號太真,受到寵幸,是在開元二十八年以后。顯然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不可能于開元二十四年前同時在連昌宮居住過。所以,不但作者與“宮邊老人”的對話是虛構(gòu),而且詩中許多情節(jié)也是采自傳聞,虛構(gòu)而成。
全詩九十句,可分兩部分。開頭到“夜夜狐貍上門屋”為第一部分,通過“宮邊老人”的泣訴敘述連昌宮的興衰變化。起首四句,寫連昌宮綠竹森森落紅滿地的荒涼衰敗景象,由眼前實景反襯昔日之盛,逗起今昔之慨,引出“宮邊老人”的泣訴。接著敘宮邊老人的訴說。訴者久住連昌宮邊,所以能耳聞目睹,感受深切。“泣”點感慨之深,暗示不堪回首。老人所說,從“小年進食”句到“楊氏諸姨”句,通過昔日宮中過寒食節(jié)的盛況表現(xiàn)連昌宮昔日的繁盛。“小年”句由今轉(zhuǎn)入憶昔。“上皇”四句寫玄宗和楊玉環(huán)在望仙樓通宵行樂,珠圍翠繞,燈火通明。“歸來”四句寫老人入宮所見后的感覺,入宮的時間,點明寒食禁煙,反襯宮中點火,本來應(yīng)置于“小年”句后,現(xiàn)在這樣安排,是為了突出宮中行樂,跌宕文意,避免平鋪直敘。“夜半”句以下繼續(xù)寫宮中通宵行樂。時已夜半,演奏繼續(xù)進行,琵琶高手賀懷智作壓場演奏后,高力士又奉旨傳呼名歌妓念奴進宮,念奴正“伴諸郎宿”。找到念奴入宮唱歌,玄宗之弟邠王吹管笛伴奏,節(jié)拍舒緩地演奏完整套涼州大曲,各種龜茲樂曲輪番演奏。樂聲傳至宮外,名笛手李暮靠近宮墻按笛偷學新制的樂曲。“平明”四句寫玄宗離開連昌宮回朝的盛狀。百官儀仗不敢冒犯玄宗之弟岐王、薛王,楊玉環(huán)的三個姐姐卻乘車輕快地馳過,楊家的權(quán)勢超過了其他的皇親國戚。從“明年”句急轉(zhuǎn)筆鋒,寫安史之亂后連昌宮的荒棄衰敗。天寶十四年(755)十二月安祿山攻陷洛陽,百姓遭殃。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點,但不是此詩的重點,所以用“明年”四句簡略交代。安史之亂平定,連昌宮邊的百姓回來,就只見宮門緊閉。此后五個皇帝都沒有來過。聽長安來的青年說,長安玄武樓建成后花萼樓就廢棄了。連昌宮的廢棄,也與花萼樓一樣,是因為皇帝有了新的享樂之處。“兩京”八句寫了連昌宮閉棄的情況和原因之后,“去年”十六句寫老人再入宮中所見的荒廢景象。趁去年敕使到連昌宮砍竹機會,老人跟進去看看,見到荊棘叢生,池塘堵塞,狐兔奔走于樹間;舞榭傾斜,文窗幽深,白壁上懸掛著的花鈿遮滿了塵土,鳥兒啄著“風箏”,發(fā)出碎玉般的聲音。唐玄宗當年最愛觀賞臺階前的花草,如今他的坐榻還在那兒,人卻不在了(有人將“御榻”句解釋為“安史亂后,玄宗依然下榻連昌宮”,當誤)。寢殿里,蛇從燕窠里游出來,盤在斗栱之上。快要腐朽的香案上生長出野菌。寢殿連接著端正樓,當年楊太真曾在樓中梳洗,如今只看到那簾子上反掛著珊瑚簾鉤。這里依次寫園林、臺榭、唐玄宗的寢殿和楊太真的端正樓,呼應(yīng)上文,鋪陳對比,突出昔盛今衰的感慨。“指似”四句寫老人的悲傷心情,關(guān)合上文“為予泣”,收束所訴。
“我聞此語心骨悲”至結(jié)尾為第二部分,通過“我”與“宮邊老人”的問答,揭示興衰治亂的原因和作詩用意。“我聞”兩句(正如許多文學作品一樣,詩中的“我”或“予”,并不等于作者本人),以“我”聞之悲承上,以“我”問治亂原因啟下,引出老人的一番議論。連昌宮是唐王朝的縮影。一個朝代的興衰盛敗與政治的治亂密切相關(guān),而治亂又與統(tǒng)治者的政策措施道德行為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所以“我”深感于連昌宮的興衰變化后,很自然地要提出“太平誰致”禍亂誰人造成的問題,將詩的內(nèi)容由感性描述上升到理性思索。老人首先回答“太平誰致”,稱贊開元前期的宰相姚崇、宋璟輔佐玄宗治理天下,敢于直言勸諫,善于選用賢能,因而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出現(xiàn)了開元盛世。接著回答“亂者誰”,揭露楊貴妃把持朝政,收安祿山為義子,楊氏姐妹招權(quán)納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濫用權(quán)力,禍國殃民,朝廷在重大決策上顛倒了是非、正邪,導(dǎo)致了安史之叛亂,五十年來國家動蕩不安。然后(“今皇”句起),稱頌憲宗平定吳、蜀和淮西之亂,表示唐朝中興有希望。詩的最后兩句寫“我”的感想,點明全詩主旨: 百姓“望幸”——深深盼望國家中興,皇帝能恢復(fù)開元東幸的太平盛事,“努力廟謨休用兵”。
《連昌宮詞》以連昌宮為唐王朝的縮影,借“宮邊老人”之口來敘寫盛衰之事,抒發(fā)今昔之感,探究治亂之由,表達對“圣君賢相”清明政治的向往以及對玄宗后期朝政腐敗的指斥,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刺美見事”、“引古以諷”(《樂府古題序》)的精神。詩末諷諫唐憲宗“努力廟謨休用兵”,是古人“戰(zhàn)勝于朝廷”(《戰(zhàn)國策·齊策一》)思想的體現(xiàn)。從詩人針對憲宗后期“信用非人”(《新唐書·憲宗紀》),強調(diào)選賢任能,清明政治而言,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淮西才平定,就侈言“天下寧”,主張“銷兵”,未免缺乏遠見(穆宗時河北三鎮(zhèn)再叛),顯示了詩人認識上的片面性。又詩中將致亂的主要原因說成是“朝廷漸漸由妃子”即楊妃專權(quán),從而為唐玄宗開脫罪責,是當時流行的“女禍亡國論”的表現(xiàn)。白居易《長恨歌》將致亂的主要原因歸結(jié)為“漢皇(玄宗)重色”。相比之下,《連昌宮詞》在這方面的認識不及《長恨歌》。“《連昌宮詞》實深受白樂天、陳鴻《長恨歌》及《傳》之影響,合并融化唐代小說之史才詩筆議論為一體而成。”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三章中的這段話,指出了《連昌宮詞》創(chuàng)作上的重要特點。作品以連昌宮的興衰變化為主線,將真實的事件、傳聞的軼事和虛構(gòu)的情節(jié)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既以歷史和現(xiàn)實為依據(jù),具有深刻真切的思想和嚴肅的主題,又以藝術(shù)的再現(xiàn)和藝術(shù)的想象為靈魂,創(chuàng)造了生動鮮明的形象,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量。這就把歷史的真實與藝術(shù)的真實成功地結(jié)合在一起。在藝術(shù)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傳統(tǒng)的手法,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渲染鋪陳,對比映襯,強化和深化主題。第一部分以敘事、寫景為主,在眼前景物的襯托、宮邊老人的泣訴以及連昌宮的昔盛今衰的敘述和描寫中蘊蓄著深沉的悲哀和感慨。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的寫景、敘事為基礎(chǔ),轉(zhuǎn)入抒情、議論,從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中引出諷諫之意,是第一部分內(nèi)容的深化。兩部分構(gòu)成了有機的整體。這與《長恨歌》通篇敘事寫景有顯著不同。在結(jié)構(gòu)上,作品采用“我”與“宮邊老人”對話的形式,不但節(jié)省筆墨,便于直抒情懷,而且增加了真實感。
上一篇:張華詩《輕薄篇》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樂府民歌《那呵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