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山東省·泰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為泰山,為我國五岳 (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之一,稱為東岳。古人以東方為日出之地,故有 “五岳之長”、“五岳獨尊”之稱譽。其山勢磅礴雄偉,峰巒突兀峻拔,景色壯麗。自秦始皇以下,歷代帝王登基之初,或太平之年,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漢武帝上山時贊嘆泰山說:“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山上名勝古跡眾多,為我國名山之首,如岱頂大觀峰有唐玄宗李隆基親書的 “紀泰山銘碑”,高13.3米,蔚為壯觀。山上的南天門、玉皇頂、日觀峰、碧霞祠、經石峪等都是游人留連忘返之處。山麓的岱廟及漢柏院也是有悠久歷史和眾多文物的勝地,再加遍布全山的摩巖刻、碑刻,展示幾千年來的中華文化和書法藝術,使泰山成為受全民族喜愛和尊崇的第一大山。
泰山 (岱宗坊)
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詩名] 魯頌
[作者] 詩經,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原只稱《詩》,后列為經典,故稱《詩經》。此詩為我國最早見諸冊籍的有關泰山的詩句,見《詩·魯頌·閟宮》。
[注釋] ●巖巖: 山石高峻雄壯之貌。●魯邦:魯國,為西周時周公封邑,今曲阜縣周圍地帶。●詹:同瞻,仰望之意。詩句之意是“泰山高峻偉大,魯國舉目可望。”
登于泰山,萬壽無疆。
四海寧謐,神鼎傳芳。
[詩名] 漢武鼎銘
[作者] 劉徹,漢武帝,西漢第5個皇帝。即帝位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通西域,北斥匈奴。文治武功,盛極一時。他在位54年間,曾7次到泰山進行封禪活動。
[注釋] ●神鼎:指漢武帝在一次登泰山時,鑄鼎一具。泰安縣志引梁虞荔《鼎錄》:“武帝登泰山鑄一鼎,高四尺,銅銀為之,其形如甕,有三足。太始四年造。”此詩是鼎上的銘文,但鼎已不存。
神哉彼泰山,五岳專其名。
隆高貫云霓,嵯峨出太清。
周游二六候,間置十二亭。
上有涌醴泉,玉石揚華英。
[詩名] 驅車篇 (選8句)
[作者] 曹植,字子建,東漢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諡思,世稱陳思王。自幼聰敏,富于才學。
[注釋] ●專其名:獨擅其名的意思。●太清:天空、太空。●二六候:候,迎送賓客之官。二六候即說明當時泰山上有12個迎送賓客的候館。
晨游泰山,云霧窈窕。
忽逢二童,顏色鮮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長跪問道。
西登玉堂,金樓復道。
授我仙藥,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還精補腦。
壽同金石,永世難老。
[詩名] 飛龍篇
[作者] 曹植,此詩嵌在泰安岱廟漢柏院的碑墻上。
[注釋] ●窈窕: 一作美好解,如 “窈窕淑女”;一作深遠解,如杜牧詩“柳村穿窈窕”。此處為“深遠”之意,言泰山云霧蒸騰深遠。●真人:道教稱修仙得道的人為真人。●玉堂:神仙居住的地方。《十洲記》: “碧玉之堂,西王母所治也。”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清天。
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云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詩名] 泰山吟
[作者] 謝道蘊,東晉陳郡陽夏 (今河南省太康)人,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聰明有才學,惜存詩僅二首。
[注釋] ●峨峨二句: 以深深贊美之情描寫泰山巍峨高大,說那秀美至極的泰山簡直直沖青天。●巖中二句:說泰山的巖崖與天地融混為一體,它寂寂幽謐而深遠。間虛宇,與天宇混間一起。玄,深遠的意思。●非工二句:說泰山的雄姿是大自然的神力所創,沒有任何人工塑造的痕跡。當時魏晉時人崇尚自然,故有此贊。●器象二句:奇幻莫測的泰山奇景到底是什么事物呢?它屢屢吸引我去看個究竟。器象,景象,指泰山的奇景。遷,轉移注意力的意思。●逝將二句:說自己將隱居其間,在那里可以享受自己天然的年壽。逝,助詞,《詩·魏風·碩鼠》:“逝將去汝。”天年,天然年壽。《史記·蔡澤傳》: “終其天年,而不夭傷。”
四月登泰山,石平御道開。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飄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詩名] 泰山吟 (二首選一) (全詩24句)
[作者] 李白,這是詩人35歲至40歲期間寓居山東時的著作,時間約在開元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當時與孔巢父、韓準、裴政等會于徂徠山、泰山,酣飲縱酒,號 “竹溪六逸”。
[注釋] ●御道: 皇帝通行的大道。這里指唐玄宗封禪泰山時開的道路。●遺我句:說仙女贈我流霞酒一杯。流霞,仙酒名。李商隱 《武夷山》有句“只得流霞酒一杯”。●曠然句:言心胸曠達,就可把宇宙看小了。●棄世句:言放棄世事去學仙,那有多么閑適自得啊!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名] 望岳
[作者] 杜甫,這是現存杜甫詩作中最早的一首。約作于唐開元二十四年,杜甫第一次游齊趙時,當時杜甫僅25歲,然而此詩氣魄雄偉,語言警拔,已足夠驚人了。這也是古今泰山詩中最出名的一首。
[注釋] ●岱宗: 泰山古稱岱宗。因泰山是五岳之首,具有宗主的地位。●夫:是發語詞。●如何:怎樣。●齊魯:泰山前后為齊魯,北為齊,南為魯。《史記,貨殖列傳》:“故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青未了:指從齊魯廣大地區看泰山的青蔥之色無窮無盡,句中有不僅齊魯,而且更遠處亦可看見泰山雄姿的意思。●造化句:贊造物之神將自然界的神秀都集聚到了這座大山。鐘,集聚。神秀,靈杰秀麗。●陰陽句:說泰山的南面與北面,因接受陽光不同,判然如夜晚與白晝,極言泰山高大蔽日。陰陽,山南為陽,山北曰陰。昏曉:早與晚。●蕩胸句:是“層云生而蕩胸”的倒裝句。層云:低而彌漫的灰白色云幕。●決眥句:張大眼睛,極目了望,看著歸鳥飛入窠巢。●會當二句:用《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說人若登上泰山絕頂時,再看眾山就顯得眾山小了。會當,“有機會時一定要”的意思。
風云一舉到天關,快意平生有此觀。
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
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
笑拍洪崖詠新作,滿空笙鶴下高寒。
[詩名] 登泰山
[作者] 張養浩
[注釋] ●風云二句:在風云之中,自己一鼓作氣登上了南天門,很高興今生有登泰山觀如此壯景的機會。●齊州煙九點:從濟南千佛山北望,可看到9個山頭在蒼茫云煙中,遙望山頭如點,故稱“齊煙九點”,是濟南八景之一。此句言登上泰山也看到了齊煙九點。齊州,北魏時置,即今濟南。●五更句:說五更時節,山下太陽尚未出來,泰山上則已日出滄海,躍上三竿了。●向來二句:說過去住到窄小的地方,即感到狹隘不安;今后即使住在鳥巢里,似乎也感到寬暢了。這是作者登上泰山,胸懷為之曠達的收獲。●笙鶴:言在山頂聽到滿天笙鶴聲,從高寒空中傳送下來,這是作者羨仙的幻想。《列仙傳》:周時,王子喬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之間,上嵩山,修煉20年,乘白鶴仙去。
岧峣泰岳拄蒼穹,萬壑千巖一徑通。
象緯平臨青帝觀,靈光長繞碧霞宮。
凌晨云幔天門白,子夜晴搖海日紅。
玉露金莖應咫尺,舉頭霄漢思偏雄。
[詩名] 登岱
[作者] 宋濂
[注釋] ●岧峣二句: 寫泰山高峻, 像頂天大柱撐住了天穹,然而在群峰疊繞之中,仍有一徑通達巔頂。●象緯二句:說日月星辰與摩天戴月的青帝觀幾乎平了,天上的靈光也長時地環繞著山頂的碧霞宮。象緯,謂日月五星。青帝觀,祠東方之神,位于碧霞宮的北邊。碧霞宮,在山頂,內祭東岳大帝的女兒碧霞元君,宋真宗趙恒東封泰山時所建。●凌晨二句:凌晨,南天門云霧迷漫,像是掛了一幅白幔帳;半夜里,晴空下鮮紅的朝陽在碧海上搖蕩,冉冉升起。●玉露金莖:漢武帝當年在長安建章宮建銅柱,高20丈,上有仙人掌、承露盤。每天凌晨接玉露飲之,以求長生不老。此句意思是銅柱如在此山頂,那末接玉露就近在咫尺了。金莖,指銅柱。●思偏雄:令人心目寬闊雄放的意思。
玉皇祠畔一憑欄,絕頂風高夏亦寒。
北去塵沙通瀚海,西來天地是長安。
青云迥隔三千界,白日平臨十八盤。
似有飛仙度幽壑,風笙聲裊珮珊珊。
[詩名] 登岳 (其二)
[作者] 邊貢,字廷實,明代山東歷城(今濟南)人,弘治進士,與李夢陽等號“弘治十才子”。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后因都御史劾其縱酒廢職,罷歸。
[注釋] ●通瀚海:一片塵沙直通沙漠。瀚海,沙漠的代稱。●西來句:說登上泰山似乎看到了長安,與上句“通瀚海”相對應。實際北面的沙漠與西面的長安距泰山何止千里,是詩人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語意,反襯泰山的高大。●三千界:佛教用語,又稱三千大千世界,此處借指人間。●似有二句:在詩人的感覺里,風聲中似乎有仙人正飛度峽谷,耳邊只聽得仙風陣陣,笙簫裊裊,環珮叮咚。
域內名山首岱宗,側身東望一相從。
河流曉掛天門樹,海色秋高日觀峰。
金篋何人探漢策,白云千載護秦封。
向來信宿藤蘿外,杖底西風萬壑鐘。
[詩名] 同元美子相公實分賦懷泰山得鐘字
[作者] 李攀龍
[注釋] ●得鐘字:這首詩是李攀龍和王世貞 (元美)、宗臣 (子相)、梁有譽(公實)分韻賦詩所作,即四人各分一字,內容均為“懷泰山”,李得“鐘”字,故以“鐘”為韻賦此詩。●域內:大明王朝境內,對今日來說即我中國境內。●側身句:詩為“懷泰山”,詩人當時并不在泰山,故稱“側身東望”。相從,向往的意思,表達懷念之情。●河流二句:寫南天門與日觀峰。拂曉的天空中,銀河就像掛在南天門的古樹上;秋高氣爽,海色清明,在日觀峰上觀日出,何等壯觀。●金篋二句:追溯歷史,意思是說,秦漢時代封泰山所用的玉函金策的秘密,何人曾經探究過呢?千載以來,只有悠悠白云籠罩其上。《漢書·武帝紀》顏注引孟康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封,崇也,助天之高也。刻石紀號,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檢焉。”此句有秦封漢策何處去?白云千載空悠悠之感。●向來二句:說前次登泰山再宿于藤蘿之外,拄杖漫步,金風陣陣,萬壑鳴響,有如鐘鳴。向來,前些日子。信宿,再宿。《詩·豳風·九罭》: “于女信宿” 傳:“再宿曰信,宿,猶處也。”
志欲小天下,特來登泰山。
仰觀絕頂上,猶有白云還。
[詩名] 登泰山
[作者] 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明代容城人,嘉靖進士,官吏部員外郎,兵部武選司,后被嚴嵩構陷,害死。
[注釋] ●志欲句: 即為了我想要體驗《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話。●仰觀二句:登上絕頂,望絕頂之上,還有白云在飄逸往還。言外之意是: 泰山雖高,山上仍有天; 可見,天下之事是無有止境的。
東岳崢嶸迥不群,中峰瑞靄更氤氳。
天門雪盡河流合,日觀春晴海色分。
風起秦松常似雨,氣蒸漢柏欲成云。
千秋霸業終銷歇,猶說相如封禪文。
[詩名] 登岱
[作者] 徐中行,字子輿,號龍灣,明代浙江長興人。嘉靖進士,累官至江西布政使,為“后七子” 之一。
[注釋] ●中峰: 指岱頂。●天門: 指南天門。●河流合:北望黃河,春水漲滿時,平日的許多小支流都被黃河并合了。●海色:拂曉時的天色,由暗而明,最后云霞滿天,燦爛如錦。“分”字表明清晰如見。●秦松、漢柏:指秦始皇封的“五大夫松”及漢武帝在岱廟手植的柏樹。●千秋二句:說秦始皇以武力統治中國,欲傳位于萬世,可最終二世而亡,似曇花一現;可是,人們還是在談漢朝司馬相如以斐然文采書寫的封禪文,那才是千古傳誦的。
望入天門十二重,夐然飛舞半虛空。
千尋不假鉤梯上,一竅惟容箭筈通。
風氣蕩摩鵬翮外,日光搖漾海波中。
欲求閶闔無人問,但擬彤云是帝宮。
[詩名] 南天門 (全詩8句)
[作者] 陳沂,明浙江鄞縣人,字魯南,號石亭,正德丁丑年進士,授編修,曾任山東參政,以詩聞名。
[注釋] ●南天門: 在十八盤盡處,亦稱三天門,其上有閣,為“摩空閣。”此門建于元中統五年(1264年),為布衣張煉師經構。門下兩山對峙,高插云霄,松聲云氣,迷離耳目。此處距極頂僅1公里。●望入二句:說遙望南天門深邃高遠,遠遠望去好象鸞鳳飛舞在半空之中。十二重,形容南天門之高。夐(xiong兄):通迥,遠的意思。●千尋二句: 言千尋高的十八盤,不須借用鉤梯,就可以上得去;南天門下兩山對峙,山陡路狹,只容箭栝一竅可通。尋,八尺,千尋極言十八盤之高。鉤梯,帶鉤的梯子。《韓子》:“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栝(kuo括),箭末。●風氣二句: 言這里風氣動蕩,上升到鵬翮之外;太陽的光照,從搖漾的海波中升騰起來。蕩摩,動蕩。鵬翮,大鵬的翅膀,此處形容飛越高遠。●欲求二句:言我愿打聽一下閶闔在哪里,可是沒有可問的人;大概有紅色彩霞的那里,就是帝宮了。閶闔:神話傳說中的天宮大門,這里喻指南天門,也是渲染泰山的神奇勝景,以增加誘人的魅力。
十八盤與南天門
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
徑從窮處見,天向隙中觀。
重累行如畫,孤懸峻若竿。
生平饒勝具,此日骨猶寒。
[詩名] 泰山十八盤
[作者] 祁承璞,生平未詳。
[注釋] ●十八盤:通往南天門的盤山路,石級窄而且陡,宛如架上天門的天梯。●五千丈:形容山高,并非實數。●沖霄:直沖云霄。●徑:磴道。●窮處:盡頭。●重累:人一個疊著一個。●峻若竿:言十八盤像一根竿那樣直插南天門。●生平二句:說自己平時有很好的體質,可今日也感到心驚骨寒。
朝登泰岳望蓬萊,晚帶斜陽興未回。
一路香草都是藥,千年樹老盡生苔。
浮云似水流將去,怪石如人立起來。
不是此生君國有,探奇直上舍身臺。
[詩名] 登泰山玉皇頂
[作者] 鐘惺,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湖北天門市)人,明代文學家,“竟陵派”代表人物。
[注釋] ●玉皇頂:又名天柱峰,為泰山極頂,因建有玉皇殿而得名。殿祀玉皇大帝,殿中有石,刻“極頂”二字,又有“古登封臺”等石刻環列其旁。門外立有無字碑。●蓬萊:神話中渤海仙人居住的三神山之一。●此生君國有:生命屬于君王國家所有。●探奇句:睹此奇景,拚死直上舍身臺也值得。
莽蕩天風萬里吹,玉函金檢至今疑。
袖攜五色如椽筆,來補秦王無字碑。
[詩名] 觀無字碑一絕
[作者] 張銓,明代河北大名人,萬歷甲辰進士。生平事跡未詳。
[注釋] ●無字碑: 泰山極頂玉皇祠門外有一長方形石碑,高6米,寬1.2米,厚0.9米,形制古樸,表面堅瑩平滑,但無字,世傳此無字碑為秦始皇封泰山時所立,當地諺曰:“秦始皇的碑,一字不贊。”《泰山道里記》稱:“或曰石表,或曰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書玉檢。”還說:“始皇刻石見于史記,二世詔書,亦刻其上,不應即有刻石復立此碑。顧炎武辨為漢武帝立。”郭沫若《觀日出未遂》詩有:“摩撫碑無字,回思漢武年”句,亦從此說。●玉函金檢:亦稱玉函金簡、金書玉函、金篋漢策。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禪時,用玉匣裝金簡,在金簡上刻祭天、封泰山的文告,在泰山頂上埋入土中,或擲于峽谷。明代洪武初年,泰安人曾在山上發現宋真宗封禪的玉函。1970年泰安農民又一次發現武則天封禪泰山時埋下的金簡。而此句意思是這塊無字碑下面到底有無玉函金簡是值得懷疑的。●如椽筆:《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這里指大手筆,善于撰寫詞章。詩人提出自己以“如椽筆”補無字碑,是頗有自負之感的。這首七絕鐫在泰山頂無字碑左側石碑上。
俯首無齊魯,東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萬山開
日抱扶桑躍,天橫碣石來
君看秦始后,仍有漢皇臺
[詩名] 泰山
[作者] 李夢陽
[注釋] ●無齊魯:登臨絕頂而觀齊魯,覺其小,與“小天下”的含意相同。●扶桑:神木名,即榑桑,《說文》:“榑桑,神木,日所出也。”●碣石:指秦始皇東臨渤海所到之碣石山。《書·禹貢》:“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碣石山在河北省昌黎縣北。
巖巖岱岳高無極,攀陟遙登最上頭。
路轉天門青靄合,峰回日觀白云浮。
振衣嶻嶭凌千仞,騁目蒼茫辨九州。
欲與臣鄰崇實政,金泥玉檢不須留。
[詩名] 登岱
[作者] 玄燁,即康熙帝。
[注釋] ●巖巖:山石高峻貌。●攀陟:用手攀援而上。●天門:南天門。●日觀:日觀峰。●嶻嶭 (jie nie,截聶),山高峻貌,這句意思是振拂一下衣裳,登上千仞高峰。●騁目:極目縱覽。●九州: 指全中國。●欲與二句:言“我”愿與臣下崇尚實政,象金泥玉檢這樣搞封禪的事就沒有保留的必要了。鄰,左右輔弼為鄰。《書·益稷》:“臣哉鄰哉”。臣鄰,指臣下。金泥,古代帝王封禪時,金篋或玉函裝上刻有文告的金簡或玉檢后,外面用金繩捆扎起來,繩結處涂金泥鈐印。
芙蓉萬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與齊。
九點青煙看野馬,五更紅日候天雞。
云封峭壁松多古,蘚積殘碑字未迷。
冉冉嶺頭笙鶴下,仙壇曾此降金泥。
[詩名] 岱頂
[作者] 胤禛即雍正,清朝第三個皇帝,康熙第四子,曾討平青海準噶爾叛亂,平貴州苗亂。性多猜忌,屢興文字獄,對骨肉亦少恩,人以是短之。在位13年。
[注釋] ●芙蓉:荷花別名,這里形容山峰。●丹梯:赤色的云梯,這里指上山的十八盤。●海上句:說國內大山沒有能同泰山相比的。●九點青煙:指“九點齊煙”。●野馬:《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后來常用以指游動的氣體、霧氣。此句意思是眺望齊地的云煙。●天雞:神話中司晨的神雞。《述異記》:“東南有天都山,山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殘碑:指秦始皇二十二年命李斯篆寫,刻碑立山頂,共144字,后來秦二世又加了78字,頌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業績,現僅存秦二世時所刻十字。●仙壇:指山頂上原有的漢武帝登封臺,今已不存。
岱頂
猶記昔登十八盤,坦途高架丈余寬。
曾因過費飭方伯,率為趨平奉大安。
今度揮鞭吟馬上,不叫仿棧辟云端。
石梯拾級千層迥,卻喜峣峰本色看。
[詩名] 十八盤
[作者] 弘歷,即清乾隆帝。他一生曾10次來泰山游歷、祭神,所到之處,題詩刻石。這首詩是乾隆二十二年作,鐫在泰山十八盤東崖上。
[注釋] ●猶記二句:乾隆回憶那一年,他奉母登泰山,那一次十八盤那一段架設了高高的棧道,險徑成了坦途。棧道寬丈余,據記載,長度達683丈。●曾因二句:他曾因那次架棧道花費過大,批評過地方官;不過他也知道,地方官大概是為使他母子倆登山時平平穩穩,保證絕對安全。飾(chi,斥),舊時帝王訓示官員為“飾”令。方伯,地方官。率,大概、大約的意思。●今度二句:說這次登山是揮鞭策馬而上,沒有仿效過去那樣在云端高架棧道。●石梯二句:說雖然登山歷級有千層之遠,可喜的是對山峰本色看得更清楚了。
眼底乾坤小,胸中塊壘多。
峰頭最高處,拔劍縱狂歌。
[詩名] 題岱頂
[作者] 佚名,此詩鐫刻在泰山玉皇祠下東石崖上。
[注釋] ●塊壘:原為土石結壘,這里喻胸中抑郁不平之事。蒲松齡《感憤詩》:“斗酒難消壘塊愁。”
我登泰山歲乙丑,但拓摩崖碑以歸。
夜就摩崖碑畔宿,凌晨獨起攬古愁。
緬惟開元全盛日,政出仁義被九州。
巨手傳自張說筆,頌揚功德何太劭。
明皇八分洵邁古,大書深刻高崖峭。
用肇天寶喪亂基,唐室陵夷延末造。
[詩名] 重登泰山觀唐《紀泰山銘》碑(全詩52句)
[作者] 沈廷芳,清仁和人,字椒園,官山東按察史。
[注釋] ●《紀泰山銘》碑,又稱泰山摩崖碑,在泰山岱頂大觀,削壁為碑,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6年)東封泰山,次年摩崖鐫刻而成,距今已1260年。碑高13米,寬5米,凡996字,連篆額恰好1000字。史傳為唐宰相張說所撰,唐玄宗李隆基親筆所書,為隸書體,文章是唐玄宗第一人稱口氣。●但拓句:說明作者登泰山是為拓此巨碑而來。●攬古愁:指對唐玄宗登封泰山的回憶。●緬惟句:說想起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家興奮,政出仁義,被及九州。●明皇:即唐玄宗。●奚太劭:為什么那么美。劭,美,如“年高德劭。”●八分:隸書書法的一種,此處即指《紀泰山銘》。●洵:相信,實在。●邁古:超越古代。●用肇二句:說從天寶開始,亂了唐朝的根基,唐室從此衰微直至末世。肇,開始。陵夷,衰敗,毀壞。《漢書·成帝紀》:“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末造,末世。
五岳之長,舉世所尊。
巍巍日觀,蕩蕩天門。
群峰羅列,視若兒孫。
蒼然萬古,與國并存。
[詩名] 泰山高 (全詩20句)
[作者] 張振聲,山東黃縣人,生平事跡不詳。此詩鐫在泰山烈士碑北面巨石上。
上一篇:關于描寫《山東省·泉城濟南》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河南省·洛陽》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