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歐陽修文《瀧岡阡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嗚呼!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於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邪! 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劍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嘆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無所矜飾,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邪! 嗚呼! 其心厚于仁者邪! 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 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學。咸平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瀧岡。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德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后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贈封其親。又十年,修為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終於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又七年而罷。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故自嘉祐以來,逢國大慶,必加寵錫。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皇妣累封越國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 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于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是足以表見于后世,而庇賴其子孫矣。”乃列其世譜,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熙寧三年歲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修表。
《瀧岡阡表》是歐陽修墓碑文字中的名篇。“阡表”即墓表,這是一種記敘死者事跡并表彰其功德的文體。它和墓志銘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樹在墓前,后者埋于墓中;形式上前者全是散文,后者除了“志”是散文外,后面的“銘”卻是韻文。它和碑碣的區別是,墓表不論有無官位都可用,碑碣必須有官位才能樹立,文章形式則無大差異。作者在皇祐年間就曾寫了《先君墓表》,后來相隔二十年,于熙寧三年(1070)的青州知州任上,以此為基礎,增改而寫成這篇《瀧岡阡表》。瀧岡,在今江西永豐縣南鳳凰山上,歐陽修的父母就葬在該地。
此文在謀篇布局等表現手法上頗具匠心。一開頭就點出了“有待”二字,作為全篇文眼。前半部分記敘先父的為人行事和遺訓,描述母親對自己的辛勤撫養和諄諄教誨。“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數句,與開頭的“有待”二字相呼應。后半部分敘寫自己仕途的遷謫和家世的恩榮。其備載年數,詳敘祿位,是緊扣著“有待”之義。末了以“其來有自”作結,仍和先人遺訓以及“有待”遙相呼應。全文“逐層相生,逐層結應,篇法累累如貫珠”(見過珙《古文評注》卷十),做到了脈絡清晰,首尾連貫。作者四歲而孤,因此寫先父之德是通過回憶母親的口吻來表現的,這種以代言敘事的寫法,顯得真實生動,親切有味,同時又十分得體。該文還打破墓碑文字好雕琢夸張的舊習,不事藻飾,不尚鋪陳,語語都好似從胸中自然流出,在質樸平實的敘述中充滿著細膩動人的描寫,滲透著懇摯纏綿的深情,使人產生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沈德潛說:“不特不鋪陳己之顯揚,并不實陳崇公行事,只從太夫人語中傳述一二,而崇公之為孝子仁人,足以庇賴其子孫者,千古如見,此至文也。”(轉引自高步瀛的《唐宋文舉要》甲編卷六)
據傳,此碑刻成后渡江,突然神龍興波作浪,船只欲覆,后把碑投入江中,遂風平浪靜,舟得渡。祭墓時見碑已植于墓側,并發現神龍用朱筆圈了碑文中“祭而豐,不如養之薄”八個字,碑上還滴水淋漓。(見《江古通志》)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但也事出有因,它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瀧岡阡表》感人的藝術魅力和其中薄祭厚養思想的肯定。
上一篇:詞·劉過詞《沁園春》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曹植賦《洛神賦》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