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天下之難事。其法度雜見于百家之書,學者不遍考之, 則無以知古人之淵源。予初學屬文②,敏之兄為予言如此。興定丁丑閑居汜南,始集前人議論為一編,以便觀覽。蓋就李嗣榮衛昌叔家前有書而錄之,故未備也。山谷③與王直方書云: “欲作楚辭,須熟讀楚辭,觀古人用意曲折處,然后下筆。喻如世之巧女,文繡妙一世,設欲織錦,必得錦機, 乃能成錦。”因以“錦機”名之。十一月日河東元某自題。
(“四部叢刊”影明弘治本《遺山先生文集》)
注釋 ①錦機:錦,用彩色經緯線織出各種圖案花紋的絲織品。錦為美物,因常以喻鮮艷華美。機,織機。②屬文:屬,連綴。寫文章。③山谷:宋代詩人黃庭堅,號山谷道人、涪翁。
賞析 “文章,天下之難事。”其難處無非有二、第一是生活積累和思想修養,第二是藝術規律的把握。到哪里去尋找藝術規律?自然是藝術本身。要掌握詩文的創作規律,就必須到前人的詩文創作和詩文理論中去尋找他們為詩為文的“法度”。元好問在興定丁丑閑居汜南時,依據叔輩李嗣榮家藏的“百家之書”, “集前人議論為一編”,作為詩文創作的重要參考,可以說是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歷代的詩文家都十分重視向古人學習,遍覽群書,提高藝術修養。杜甫自言“讀書破萬卷”,韓愈“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黃庭堅則更重視形式技巧,強調多讀書,遵循古人繩墨,講究“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元好問同樣認識到了“熟讀”古人經典作品、“觀古人用意曲折處”的重要性,所以他引用黃庭堅給王直方的信,將好的詩文喻作“錦”,將古人為詩為文的法度喻作“錦機”,意思是要寫出錦繡詩文,就必須深刻地把握藝術規律, 以機織錦, 以法度為詩文。
但是,元好問并不是一個亦步亦趨地摹擬古人的詩人。相反,在他的許多詩文著述中一再表明,要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新,反對脫離生活而在藝術形式上下功夫的“暗中摸索”、“俯仰隨人”。元好問曾這樣評論杜甫的詩: “謂杜詩無一字無來處,亦可也;謂不從古人中來,亦可也。”因為“子美之妙,釋氏所謂學至于無學者耳”(《杜詩學引》)。杜甫是其前代寫實主義詩歌優秀傳統的集大成者,他“轉益多師”,廣泛學習和思考并力出新意,才終成“下筆如有神”的一代宗師。推其根源,就是“由心而誠, 由誠而言, 由言而詩”。所以,元好問強調真誠,反對偽飾,反對對形式技巧的片面重視。他雖然崇敬黃庭堅,但對江西詩派以“奪胎換骨”為能事的形式主義十分不滿,曾鮮明地表示“論詩寧下涪翁拜,未做江西社里人”(《論詩三十首》)。
這篇《錦機引》肯定文章有規律可尋,又主張寫作要先從鉆研前人作品入手,掌握方法。這些見解無疑都是正確的。但我們更應看到,學習古人不是為了摹擬古人,而是通過觀“古人用意曲折處”,心領神會,掌握機杼。這個“錦機”不是一架“萬能機器”,而應是“天機”,是在長期的學習和藝術實踐中才能真正悟出的“道”。做到了這一點,寫詩作文才能像九方皋相馬一樣,略去“物色牝牡,人所共知者”,“得天機于滅沒存亡之間”(《杜詩學引》)。
元好問現存的詩文大都是關心國運民生、深刻反映現實之作, 內涵深厚,風格剛勁豪邁,既繼承了建安、唐宋以來的優秀詩文傳統,又洗去了宋代西昆、江西詩派在內容、形式上的諸多弊病。這是元好問的詩文理論在藝術實踐上正確運用的結果。《錦機引》清楚地表明了作者詩文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今天的文藝創作實踐也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上一篇:跋米元章書|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題《革命烈士詩抄》|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