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原文與翻譯、賞析
(節選)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①,事畢,出游于觀之上②,喟然而嘆③。仲尼之嘆,蓋嘆魯也④。言偃在側曰⑤: “君子何嘆⑥?”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⑦,與三代之英⑧,丘未之逮也⑨,而有志焉⑩?!?/p>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11)。選賢與能(12),講信修睦(13)。故人不獨親其親(14),不獨子其子(15),使老有所終(16),壯有所用(17),幼有所長(18),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19)。男有分(20),女有歸(21)。貨惡其棄于地也(22),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23),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24),盜竊亂賊而不作(25),故外戶而不閉(26),是謂大同(27)。
今大道既隱(28),天下為家(29)。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30),城郭溝池以為固(31),禮義以為紀(32),以正君臣(33),以篤父子(34),以睦兄弟(35),以和夫婦(36),以設制度,以立田里(37),以賢勇知(38),以功為己(39)。故謀用是作(40),而兵由此起(41)。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4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43)。以著其義(44),以考其信(45),著有過(46),刑仁講讓(47),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48),在執者去(49),眾以為殃(50),是謂小康(51)。
【鑒賞】 這篇文章選自 《禮記·禮運篇》開頭三章。
《禮記》中的“禮”原指《儀禮》,“記”則是對經文(《儀禮》) 的解釋、說明和補充?!抖Y記》就是闡明解釋《儀禮》的作用和意義的,有資料性質,因此沒有什么體例可言,實際上是一部儒家學說的雜編。它詳盡地論述了各種典禮的意義和制禮的精神,也記載了許多生活中實用性較大的細儀末節,極透徹地宣揚了儒家的禮治思想。東漢學者鄭玄給《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禮記》才擺脫了從屬《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到唐代時,《禮記》與《左傳》一起取得了 “大經”的地位。千百年來,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儀禮》,由一部雜編而上升為一部重要經典。
本文就是借孔子之口描繪出一幅大同世界的藍圖,這也是儒家宣傳的理想社會。它的核心是“天下為公”,只要天下成為公共的了,那么天下就可以非常太平,人人安居樂業。這實際上表現的是理想化了的原始共產社會的局面和準則,是當時知識分子出于對現實不滿而產生的復古思想,但它客觀上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廣大人民的一種愿望,因此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千百年來,這種理想社會深深地印在人民頭腦中,許多仁人志士常常扯起“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旗幟,作為反抗黑暗腐朽社會的號角,為理想社會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可見其對人們思想影響之深。
在語言方面,文章辭氣很足,一氣貫注,猶如高屋建瓴,勢如破竹,極具懾服人的力量。在句式方面,大量采用排比和對偶,使文章波瀾起伏,生氣勃勃,富有戰國游說之士的文風。
在論證方面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把“天下為公” 與“天下為私” 的不同標準相比較,以強烈的反差表現出作者對“大同”和“小康”優劣的鮮明態度和立場。但它表現的思想與儒家的傳統觀點不太一致,顯而易見,這是融合了老莊哲學和《易經》精髓而形成的一種思想。
上一篇:謝翱《登西臺慟哭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祭陳同甫文》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