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戰守策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嘉祐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科。曾任杭州通判,歷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御史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哲宗時,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以“譏刺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卒后追謚文忠。政治上雖屬舊黨,但有志變革。文學上博學多才,詩詞文無不精妙,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合稱“蘇黃”;詞則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合稱“蘇辛”。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教戰守策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習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后,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樂,豢于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消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
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此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
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于閨門。論戰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栗;聞盜賊之名,
則掩耳而不愿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事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說明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蘇軾應制科考試時,作《進策》二十五篇,分《策略》《策別》《策斷》三部分。本文是《策別》的第五篇。北宋王朝從建立始,邊境上外族入侵的危險始終存在。統治者一味妥協退讓,邊防日見空虛。作者從加強邊防安全著眼,明確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是嚴重的社會隱患,而從北宋所處內外情勢分析,抗擊外族入侵的戰爭不可避免。因此,武備荒廢的現狀必須改變,其具體措施就是教民習武,以為戰守之備。文章從歷史的經驗教訓、現實的生活比喻、敵我雙方的矛盾幾個方面反復論證,說理透辟,邏輯嚴密,層次分明,語言流暢,有很強的說服力。
集評
王守仁曰:宋嘉祐間,海內狃于晏安,而恥言兵。長公預知北狩事,故發此議論。
——明·楊慎《三蘇文范》卷九引
唐文獻曰:坡翁此策,說破宋室膏肓之病,其后靖康之禍,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至其文閎衍浩大,尤不可及。
——明·楊慎《蘇長公合作》卷五引,作呂雅山語
沈德潛曰:只是安不忘危意,一用引喻,便覺切理厭情。中一段,可悟卻疾,可悟防亂。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二
浦起龍曰:戰守,軍政也,以為安民策何?習兵于民,兵事實民事也。儒者之論,至宋而絕不言兵。兵籍之分,至宋而安于養亂。形容盡態,鞭起戒心。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八
上一篇:文同散文《捕魚圖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晁補之散文《新城游北山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