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詩《過華清宮》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據中華書局本《樊川詩集》,下同)
杜牧的詩是晚唐詩壇的一大成就,晚唐詩人中只有李商隱能夠與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負,卻處于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為的環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種抑郁情懷;他有絕世才華,而且性格豪俊,這又使他的抑郁情懷并沒有走向消沉凄惻。這些,都影響著他的詩的風貌。他的詩,往往立意高遠,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麗。這里選的《過華清宮》等三首絕句都是詠史詩,從中頗可見他詩作的風格特色。
杜牧的詠史詩,是晚唐詠史詩的高峰。晚唐詩人和他們的前輩不同,他們已經失去了中興的銳氣,懷著一種矛盾心理,感慨衰敗不可避免的到來,感慨生不逢時,不得一展襟抱。懷古傷今,就成了此時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主題。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都有大量懷古傷今之作。杜牧寫這類詩,完全是一種大手筆的氣概,深刻的哲理思索與形象的高度概括融為一體,令人嘆為觀止。
先看《過華清宮》三首其一。此詩寫作者經過華清宮之感受。華清宮是唐玄宗與楊貴妃曾經作樂的行宮,安史亂后已冷落。杜牧行經華清宮,想象當年歌舞升平情景,而身處唐王朝已經衰敗之時的他,不禁發為感慨。寫送荔枝一事,既寓興衰之感,亦寓譏諷之意。
首句扣題,從經過華清宮將到長安而回望驪山著筆。“長安回望”,唯見驪山左右東繡嶺、西繡嶺上林木花卉美若錦繡。“繡”而“成堆”,極言其蔥蘢繁茂。此二嶺因玄宗植花木如錦繡而得名,故明為寫景,實暗思其人。“回望”暗寓著回想,“繡成堆”既是回望所見之景,又是對想象中的當年繁盛景況的描寫。第二句是“回望”的繼續,由林木轉寫林木掩映著的宮殿。“次第開”,猶言一一開或一齊開著。緬想當年華麗壯觀的華清宮,當清晨之際,宮殿之千門萬戶一一打開。何以打開,此句仍未言明,亦未寫宮中之人、之事,但此種壯觀的氣象氛圍暗示出將要出現的人和事。那便是第三句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此句實是具有極大概括力之大手筆。史稱南海進荔枝,驛騎傳送,七日七夜至京,人馬多斃于路。用“一騎紅塵”將此一勞民傷財之史實輕輕帶出,真可謂舉重若輕。繼以“妃子笑”,看似實寫,言當驛騎馳至時妃子嫣然一笑;而其實是暗寫玄宗令進荔枝以博妃子一笑。這一句把史實、畫面與情感和評價融合在一起,既承“千門萬戶次第開”構成境界,又敘述并評價了歷史。最后點出“無人知是荔枝來”。此一結語看似多余,上句雖未明點荔枝,因寫人人皆知之事,故寫獻荔枝已甚明,原無須乎再說出,但是這一句在全詩中實具深一層的意義。進荔枝以博妃子之一笑,其時小民或有不知,而宮廷中人固當知之。知而言不知,意謂如此晝夜不息千里奔馳的驛騎,本不應為獻荔枝以博一笑而來,而事竟反之,殊非常人所能料,故不知系暗寓譏諷之反語。
此詩詠史而寓感慨與譏諷。謝枋得注解《選唐詩》卷三以為此詩諷刺“明皇致遠物以悅婦人,窮人之力,絕人之命,有所不顧,如之何不亡!”他看到杜牧此詩旨在抒發唐盛世由此而亡的感慨。詩中“妃子笑”三字值得玩味,它讓人想起歷史上周幽王為博得妃子一笑而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事。這一“笑”寫出貴妃的驕矜、滿足、得意,而歷史也在這一“笑”中衰落。當年繁榮熱鬧的華清宮,今天成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見證,能不感慨萬千嗎?此詩在藝術上,則是含蓄深婉而又流麗俊爽,語言明白如話又把深沉的感慨寓于高度凝煉的意象之中;沒有衰颯凄惻,仿佛超然于現實之上,冷靜地回顧這一歷史,并用一種俊爽流麗的筆觸寫出。“繡成堆”、“山頂千門”都是色調明朗的大畫面。它把一切慘厲的情景都推到畫面背后。驛騎日夜飛馳送荔枝,在后來蘇軾筆下寫成“顛坑仆谷相枕藉”、“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荔枝嘆》)。杜牧卻用“一騎紅塵”淡淡寫過,既突出了主題,又與全詩俊爽流麗的色調和諧地融為一體。
上一篇:散文·李贄文《賈誼》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謝靈運詩《過始寧墅》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