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相送至方山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甌越。
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為盈,遇物難可歇。
積疴謝生慮,寡欲罕所闕。
資此永幽棲,豈伊年歲別。
各勉日新志,音塵慰寂蔑。
作詩以離別相送為題材,可謂源遠流長了,千古離別,總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詩題。但由于詩歌作者各自生活經歷的不同,分別原因的差異,又使這類題材的作品呈現出豐富多姿的特色。謝靈運的這篇《鄰里相送至方山》,便是浩如煙海的離別詩中一朵獨具特色的小小浪花。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甌越。”詩的起句點明了離別之因和所赴之地。由于權利之爭,謝靈運以“構扇異同,非毀執政”的理由被迫離開京城,出任永嘉太守。因此,詩一開始便說出自己是奉王命而離開京城,由此流露出一股無可奈何的政治失意之感。詩人出任的永嘉,地處浙江東部沿海,山青水秀,風光綺麗,是定居游玩的理想處所。謝靈運遭受政治打擊之后,在無可奈何之中,也只得希望這一片自然山水能給予他一絲慰藉, “相期憩甌越”。一個“憩”字,把詩人經歷了疲倦,愁苦,煩惱后終于尋求到一片憩息之地的那種如釋重負的感情,活脫脫地表現了出來。由離京外任所引起的內心情感起伏,也在這一“憩”字上暫歸寧靜。
“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但當詩人解開系船的纜繩,即將順流東去之時,那暫時寧靜的內心不禁又激蕩起陣陣波瀾。他凝望著送行的友人,不知何時再能相見。一股濃郁的離別愁緒,強烈地襲上心夾,久久不忍離去。他站立江邊,思緒萬端,想象著啟程后,孤身旅行的凄涼和寂寞:白天,旅途中,兩岸凋敗的樹林在秋風中析析的哭泣;夜晚,恐怕只有光潔的秋月在高遠的天空中孤獨地徘徊。詩人的內心本來就因離別而充滿了愁苦、寂寞、凄涼和哀傷,又怎能再目睹這蕭瑟悲涼的景象呢? “含情易為盈,遇物難可歇。”這兩句詩把詩人的離愁別緒推向了高潮。前面“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是悲愁內心想象出的悲涼景色,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出深化了詩人的離愁。但“含情”兩句則筆鋒一轉,再進一層,寫悲愁之心再睹悲涼之景:從而把詩人的別恨又推至無以復加的地步。真可算“百尺竿頭,更進一層”。
詩人把離別的愁緒推向極至之后,在自我安慰中,內心又逐漸趨向平靜。“積疴謝生慮,寡欲罕所闕。”長期的患病棄絕了謀求和思慮;清心寡欲的心懷又有什么不覺滿足的呢?這是詩人在極度痛苦的境遇下,精神上所唯一能尋求到的一點安慰。這安慰無疑也是真實的體驗。欲求是痛苦的根源,拋棄了欲求和思慮也的確拋棄了痛苦。因此,詩人在悲愁難忍之際,內心轉向對寡欲的追求,既順理成章,又反襯出離別之愁苦。但欲求植根于人的生命,從根本上拋棄它是不可能的。這又使詩人不得不再陷入離別的愁苦。 “資此永幽棲,豈伊年歲別。”這兩句詩本應把打算長期歸隱的內容說得平淡灑脫,但詩句卻表現出無限的哀愁, “豈伊年歲別”我哪里只離開你們一年半載呵!詩人在無可奈何中,只得再以“各勉日新志”來祝愿友人,也安慰自己。但這安慰仍不能平息內心的悲哀,詩的最后一句“音塵慰寂蔑”,又在強烈的孤獨之感和不盡的哀傷中結束全詩。依依別情,綿綿不絕。讀罷,令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由奉命外任引起的痛苦到以“憩”字平息痛苦;從即將離別的愁腸百結到“寡欲” “永棲”的不斷安慰;從心靈的漸趨平靜到重陷無盡的寂寞和悲傷。整首詩,內心情感幾起幾伏,跌宕多姿。但詩歌只用了短短十四句,七十個字便將這復雜情感的起伏變化委婉曲折、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的確不愧為詩中佳品。
上一篇:途澀無人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酬范記室云|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