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黃景仁詩《后觀潮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海風卷盡江頭葉,沙岸千人萬人立。怪底山川忽變容,又報天邊海潮入。鷗飛艇亂行云停,江亦作勢如相迎。鵝毛一白尚天際,傾耳已是風霆聲。江流不合幾回折,欲折濤頭如折鐵;一折平添百丈飛,浩浩長空舞晴雪。星馳電激望已遙,江塘十里隨低高。此時萬戶同屏息,相見窗欞齊動搖。潮頭障天天亦暮,蒼茫欲望潮來處;前陣才平羅剎磯,后來又沒西興樹。獨客吊影行自愁,大地與身同一浮。乘槎未許到星闕,采藥何年傍祖洲。賦罷觀潮長太息,我尚輸潮歸即得。回首重城鼓角哀,半空純作魚龍色。
(據光緒重刊本《兩當軒全集》,下同)
黃景仁(1749—1783),字仲則,又字漢鏞,自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清代乾隆時著名詩人。黃景仁四歲喪父,家境清貧,幼年好學,早有詩名。為家計,他四處奔波,曾入安徽學政朱筠幕,受器重。后多次應江南、順天鄉試,均未考中。乾隆四十一年,他在北京時,逢乾隆平定金川奏功,他隨眾士子獻詩,得授武英殿書簽官,后靠資助捐縣丞,尚未獲選,為債主所迫,乃西行想去西安依陜西巡撫畢沅。因窮病交加,于山西運城途中死去,年僅三十五歲。
黃景仁一生遭際悲慘,憂憤苦悶的心緒常借詩歌加以抒發,因而這也成為他詩歌中的一個主要內容。其實也反映了當時許多下層知識分子的共同心態。他平生最崇李白,詩作受其影響也最大。同時又能廣納百家之長,并善于創造,所以他的詩直抒胸臆,感情真摯,而且明快曉暢。時發警語,富有表現力,同時又意味雋永,因而終能自成一家,為時人和后人所贊譽。
《后觀潮行》這首詩大約寫于作者二十一歲時,因此前曾寫有一首關于廣陵潮有《觀潮行》,所以此首就題名《后觀潮行》。它寫的是浙江潮。全詩重點是寫海潮的迅猛威勢及其極致處,轉而抒發個人的身世感慨,透露出詩人一種迷惘苦悶的心緒。
開頭四句寫千人萬人在江頭兩岸候立,這時海風已把江邊的樹葉全卷走了。忽然間天地山川變色,就在這個時候傳來海潮要來了的消息。這是寫海潮到來之前先聲奪人的氣勢。接下來四句,寫海潮初現時的情景。海鷗停飛,小舟亂橫,行云也好像止住了腳步,江的形狀就像是作好了姿勢來迎接海潮。當海潮還僅僅像一片白色的鵝毛出現在遠遠的天邊時,耳邊已聞風雷轟鳴了。待至潮頭來到的時候,詩人甚至感到江勢不該有這么多轉折,因為這種轉折要扭轉潮勢,就像是“折鐵”一樣艱難。事實也是,潮水每一到轉折之處就平地突飛百丈之高,在浩浩晴空中就像雪花飛舞,真是奇觀。一剎那間,潮水就如星馳電掣一樣,跑向很遠的前方去了,十里江水充滿了高低起伏的浪潮。此時千家萬戶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窗欞門戶都在顫顫震動。由于潮頭高聳得把天日都遮蔽了,天色也就像向暮了。這時回頭再看看大潮經過的途中,江中一塊名叫羅剎磯的石頭剛被淹平,蕭山縣西興鎮的大樹又被吞沒。面對此自然界的巨大威勢,一陣感慨突然襲上詩人心頭,他孤獨地對影傷懷,感到這世界上只有自己一個人承擔所有的哀愁,同時又產生了大地與自身都不過是茫茫塵世的如夢“浮生”的傷感。他思量像神話傳說中的人那樣乘木排去仙人居住的地方又不可能,或者去神仙島采長生不老之藥吧,也遙遙無期。最后只有在寫完這篇詩之后一聲長嘆: 我還不能像潮水那樣想回去就立即回去呢。這時回過頭來聽到城里報時的鼓角正聲聲哀傷,半空中正閃耀著魚龍變幻的顏色。
這首詩起首不是寫潮的本身,而是寫它將要來時的情景: 狂風大發,樹葉盡落,山川變色,無數的人在等候。而當潮頭還剛剛在天際出現時,眼前就已呈一片變態,在充耳的雷鳴聲中,“鷗飛艇亂行云停”,顯出了潮水到達前的巨大威勢“江亦作勢如相迎”,是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出緊張的氣氛。經過這樣八句的著意渲染,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再接下來才寫到潮水本身,但它不是一般地寫它如何地洶涌澎湃,而是抓住浙江江勢曲折的特點,寫出潮水在被彎折的情況下“浩浩長空舞晴雪”的奇景,這就顯出了浙江潮與其他潮水比如他曾經寫過的廣陵潮水不同,所以富有特色。而就在這個奇景滿天的時刻,潮水已像“星馳電掣”般跑到好遠好遠的地方去了,對這種奇幻和急速的變化,詩人、眾人都屏住呼吸,而本來不會動的窗戶卻一齊在顫動,這反常效應,有力地表現了潮水的威懾力量,而且十分生動。再進一步,作者又補寫一筆潮水所經過的地方,巨石和高樹都一概被吞沒,這就更形象、具體地描繪出其威勢之大之猛了。以上描寫既生動多姿,又完全符合現場的客觀情況,表現了作者觀察事物之細和表現能力之強。再接下來六句是作者即景生情,抒發出對宇宙人生之感慨,這也是古代詩人常見的情懷。蘇東坡的“赤壁懷古”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他曾因郁郁不得志而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黃景仁雖然當時年紀尚輕,尚未經歷過太多的人生挫折,但對現實情勢給他這種人的巨大壓力還是能敏銳地感覺出來的,因此他的“大地與身同一浮”的感嘆,與對渺茫世外仙境的空幻追求也是可以理解的。它不僅是個人的悲傷,也是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共有心態,很有其現實意義。
全詩的最后四句,前句寫城頭鼓角聲,融情于景;后句寫天空顏色,既寫出潮水過后的特有景視,又反映了詩人變化不定的起伏心情,結束得很有力度,且有裊裊余韻。
總之,全詩寫潮,氣勢奔放,有似太白;對景抒懷,上追東坡,在歷代觀潮詩中可稱上乘。袁枚說他的“《觀潮》七古冠錢塘”(《小倉山房詩文集·卷二十七》),確是定評。
上一篇:詩歌·趙翼詩《后園居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蘇軾文《后赤壁賦》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