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滿江紅》辛棄疾
辛棄疾
山居即事
幾個輕鷗,來點破、一泓澄綠①。更何處、一雙鶒②,故來爭浴③。細讀離騷還痛飲④,飽看修竹何妨肉⑤。有飛泉、日日供明珠,五千斛⑥。春雨滿,秧新谷。閑日永⑦,眠黃犢。看云連麥隴,雪堆蠶簇⑧。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為未足何時足⑨。被野老、相扶入東園,枇杷熟。
松溪論畫圖【明】仇英 吉林省博物館藏
注釋 ①泓(hóng):水深而廣。②鶒(xīchì):一種形似鴛鴦的水鳥,好并游。③故來爭浴:指水鳥在水中嬉戲。杜甫《春水》詩:“已添無數(shù)鳥,爭浴故相喧。”④“細讀”句:《世說新語·任誕》載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⑤“飽看”句:看竹與食肉不相妨礙。蘇軾《綠筠軒》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⑥斛(hú):古時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后以五斗為一斛。⑦永:長。⑧“看云”二句:形容麥田如連天黃云,蠶繭似堆山白雪。王安石詩:“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云稻正青。”⑨“若要”二句:白居易詩:“自問此時心,不足何時足?”
鑒賞 這首詞作于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或三年,其時辛棄疾閑居上饒瓢泉。這是一首典型的閑適詞,其特色不在清曠而在滿眼生機盎然的景物和豐富可感的生活內(nèi)容,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不是清寒的隱逸而是自足的生活。
詞題為“山居即事”,從內(nèi)容看前半部分寫的是清雅的山中居士,后半部分寫的是淳樸的鄉(xiāng)間野老。退隱山野的詞人實為此兩種身份的結(jié)合,既脫不了文人的審美情趣,又浸潤了鄉(xiāng)間地頭的樸實氣息。上片的輕鷗、離騷、修竹、飛泉全是文人喜聞樂見的清雅事物,它們共同勾畫出山間的幽靜,盡管作者是從動態(tài)角度來把握這些景物的。輕鷗點水,擾動一池澄綠,以動破靜,而鶒的出現(xiàn)帶來了更大的擾動,它們雙雙前來,在水中爭浴相喧。詞人化用了杜甫《春水》詩中的意境,讓爭浴的水鳥驚擾一泓春水,驚醒山中幽獨居士的清夢,卻達到了鳥鳴山更幽的效果。山中動態(tài)十足的除了水鳥,還有飛流直下的泉水,濺起的水滴如大珠小珠滾落玉盤,終日不絕,以明珠喻濺起的水滴本已屢見不鮮,但作者輕輕點化,說飛泉每天供應(yīng)著千斛的明珠,新意便出。上片描繪的畫面以水為中心,以水寫山,鳥之喧襯水之靜,白鷗綠水,相映成趣。
人的行為穿插在景物之間,山中居士本身便成為了山居圖景中的一筆,與周邊景色融合在一起。詞人把王孝伯所謂的細讀離騷痛飲酒的名士風流帶到了山中,雖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蘇軾《綠筠軒》),但食肉賞竹大可并行不悖,寥寥數(shù)語就將一個瀟灑不羈的山中名士的意態(tài)活畫了出來。下片的中間部分同樣有兩句插入語,作者把知足的人生哲學插入到田園景色之中,虛實交替,生活實景與人生態(tài)度互相映證。白居易說:“自問此時心,不足何時足?”稼軒在此基礎(chǔ)上作了生發(fā):要說滿足今天就可以知足了,若認為今時今日擁有的這一切還不能愜人心意,那么一生都不會有真正滿足的時候。兩句話像是一個繞口令,其中哲理耐人尋味。
下片走出清幽的山景,寫田園的勞動與收獲,景物與人情,色彩感、畫面感更勝上片。過片四個三字句,前兩句忙碌,后兩句悠閑。“云連麥隴,雪堆蠶簇”一組工整的對仗包含著勞動和收獲帶來的充實、喜悅:麥田如連天黃云,蠶繭似堆山白雪,辛勤勞動的成果堆疊成最美的景致,這是無須修飾的坦蕩蕩的美,是鄉(xiāng)間獨有之樂。不管山中之美還是田間之美,它們的共同點是自然。如果說上片是清水芙蓉,那么下片就是山野春花,純樸中散發(fā)出抵擋不住的生機。田間地頭不僅景色美,人情也美,野老相互扶持著來到果園,只見枝頭枇杷正熟,黃澄澄、沉甸甸,滿眼欣欣向榮。在山中享受幽居的清趣,到田間感受勞動的樂趣,風調(diào)雨順,人情和美,夫復何求! (劉珺珺)
集評 明·卓人月:“無處著一分緣飾,是山居真色。”(《古今詞統(tǒng)》卷一二)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