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歷史散文·左傳《附:郭豫衡《左傳》文章的藝術特色》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左傳》一書的散文藝術,不論記言記事都有新的發展,新的特點,都超過了《尚書》和《春秋》,也超過了思想相似、文風相近的《國語》。其敘事之工,辭令之美,都達到了這個歷史時期散文的最高成就。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一、敘事方面:
《春秋》只記大事,《國語》記事零散,而《左傳》記事的特點之一是敘述完整,文筆嚴密。我們講《國語》的文風和體例時,曾經說到。例如《國語》記“長勺之役”,只有曹劌和莊公的一段對話,《左傳》則寫出了戰爭的整個過程。《國語》寫晉靈公被殺,只敘梗概,
《左傳》則講述了全部故事。再以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這段記敘來看,不僅記事完整,而且十分簡潔。其文云: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已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翳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這是歷來傳誦的一篇。雖是全書的一段,卻可獨立成文。其首尾之完整,結構之嚴密,幾乎無懈可擊。用這樣少的筆墨寫出如此紛繁的事件、如此多樣的人物,層次又如此分明,語言又如此凝煉,敘事達到這個程度,應該說是史家之文的新的成就。
此外,還有僖公四年、五年、以及二十三年、二十四年關于晉公子重耳出亡的敘述,其詳細具體的程度,更是前所未有。
《左傳》敘事最突出的成就還在于描述戰爭。與《左傳》同時或略早的史書,雖然也有關于戰爭的記述,但和《左傳》比較,都只是簡單的筆墨;到了《左傳》才出現了結構空前完整、細節異常生動的長篇巨制。例如僖公二十七年晉楚城濮之戰,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晉殽之戰,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成公二年齊晉鞌之戰,成公十六年晉楚鄢陵之戰,等等,無不寫得聲勢壯大,情景逼真。以鞌之戰為例,《國語·晉語》中只有“靡笄之役”的幾個不相屬的片段,《左傳》卻已構成首尾完整的篇章。戰爭開始前韓厥斬人、郤克分謗一段以及戰爭結束之后范叔后入、不肯居功的情節,《國語》所記不遜于《左傳》的文采,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則大抵不如《左傳》詳盡。如《左傳》寫的下面一段:
癸酉,師陳于鞌。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 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茍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 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
這段戰役中間的情節,《國語》所記,只說“郤獻子傷”,不言“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張侯之言,《國語》是一氣說完;《左傳》則在張侯講話中間又插入了鄭丘緩的話,情態更為生動,細節也更具體。所有這些地方,《左傳》都比《國語》詳盡。還有,《左傳》這段記載之下,又有“韓厥夢子輿”、“逢丑父與公易位”、“齊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等等,《國語》也都沒有。兩相比較便可知道,對于戰爭的描述,是《左傳》文章的新成就。
《左傳》描寫戰爭,不僅生動具體地寫出戰爭中間的各種動態,而且善于揭示戰爭的前因后果,揭示戰爭的經驗教訓。城濮之戰就用了許多筆墨敘述戰爭之前晉楚兩國的準備情況,關于子玉的“治兵”,晉侯的“教民”,都有詳細的記述。在記述中預示著戰爭成敗的跡象,而且流露著作者的某些觀感。城濮之戰是《左傳》中一次大的戰役,文繁不能備舉;即使是一次小戰役,《左傳》也常是寫得有頭有尾、有因有果,而且在敘述中寓以經驗教訓。例如莊公十年的“長勺之戰”就是一篇典型文字。
這篇敘述早為歷代傳誦。記敘文寫得如此完美,也是史家文章的新成就。
《左傳》文章之善于寫戰爭有它的時代原因。春秋戰國是戰爭頻繁的時代,書的編著者生于戰亂之時,習聞戰亂,不必搜奇便能涉筆成趣。這樣的文章,不一定必待知兵的吳起才能寫出來。
二、記言方面:
《左傳》記言的成就比記事還要突出。其特點是:文章已從前代的誥、命、訓、誓中發展為委婉動聽的外交辭令。
春秋以來,諸侯之間斗爭尖銳,行人往來,非常講究辭令。大國侵略小國,固然要“奉辭伐罪”,小國應付大國更須委婉其辭,及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所謂“子產有辭,諸侯賴之”,所謂“辭之不可以已”等等,都是當時政治斗爭的特殊需要。《左傳》將這樣一些辭令記載下來,不加修飾也已率然成章;一經潤色,自然更富文采。例如僖公四年齊帥諸侯伐楚,雙方的問答辭令。問答針鋒相對。齊侯這次伐楚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目的全在于自己稱霸。所以楚國派人提出質問,話中便帶有譏諷。但齊侯既然打著天子的招牌,也就顯示自己出兵是“堂堂正正”,管仲的答話,也說得“義正詞嚴”,所謂“寡人是徵”、“寡人是問”,簡直像是理直氣壯。在這情勢下,楚國只好讓步,卻又不肯真正低頭。一面承認“寡君之罪”,一面又說“君其問諸水濱”,措詞也相當強硬。
當楚子派屈完與齊侯盟于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以示威力時,屈完與齊侯還有一段對話:
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一問一答,針鋒相對。楚國這時雖然不得已而受盟,但行人出辭,始終委婉有力,并不示弱。
委婉有力,是屈完辭令的特點。
又如僖公十五年,晉侯與秦伯戰于韓,晉國戰敗,晉侯作了俘虜,于是晉陰飴生會見秦伯,盟于王城。這時陰飴生和秦伯有這樣一段對話:
秦伯曰:“晉國和乎?”
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仇,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
秦伯曰:“國謂君何?”
對曰:“小人慼,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陰飴生這番話也是一段極為巧妙的辭令。在國君被俘、國家無主的情況下,陰飴生對答秦伯,既要委曲求全,以救亡圖存;又要暗示晉國尚有實力、并不屈服,表明晉國雖然戰敗,但舉國上下都在“不憚征繕”,準備報復。至于“報仇”還是“報德”,就看秦伯能否作到“貳而執之,服而舍之”了。希望秦伯不要“以德為怨”。陰飴生所謂“君子”和“小人”的兩種態度,實際上正是暗示晉國作了兩手準備。表面上卑躬屈節,其實并非完全示弱。秦伯聽了之后說:“是吾心也。”這也正是考慮到晉國還存在著“報仇”的實力才故作“以德服人”的姿態。
辭令委婉有力是《左傳》文章最明顯的特征。前面說過,這同當時的斗爭情況很有關系。越是四面受敵的國家,在外交上越要講究辭令,鄭國的子產便成了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
鄭國介于晉楚兩大強國之間,處境十分困難。子產當政,在外交場合表現了極高的才辯。《左傳》記載子產的言論,大抵都具有委婉有力的特點。
例如襄公二十一年,“晉人征朝于鄭”,鄭使子產對答。子產一面表示服從晉國,不敢“忘職”,另一面也指責“大國政令之無常”,致使小國“無日不惕”,表明兩國關系欠佳,責任全在晉國。
子產周旋于大國之間,敢于堅持原則、巧于運用辭令的例子還有不少。可以看出,《左傳》文章的辭采之美是和子產這流人物之善于辭令分不開的。大概當時的外交辭令已經十分講究;史家記述時又加修飾,于是就更富有文采。正如《史通·申左》所說:“尋左氏載諸大夫詞令,行人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征近代則循環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這話說得不錯,《左傳》文章之美確實是同大夫行人的應答辭令有關,不是某一作者能獨自完成的。
《左傳》所載的外交辭令,有時還遠遠超過問答的范圍,形成了長篇大論,這也是論辯文章的重大發展。例如成公三年載“呂相絕秦”一段長文章就是這樣。
《史通》評論《左傳》,還不止稱贊其記言之美,《載言》篇又曾說《左傳》“言事相兼,煩省合理”,能使讀者“尋繹不倦,覽諷忘疲”。此外,《言語》、《敘事》、《雜說》等篇,都曾推崇《左傳》的文辭之妙。《雜說》篇甚至說是“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劉知幾從史家的觀點來評《左傳》,但他所講的也正是《左傳》一書散文藝術的特點和成就。
《左傳》對于后代散文的影響深遠。尤其是唐宋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傳》。但后人推崇《左傳》,有些也并非盡得其實。例如真德秀列《左傳》于《文章正宗》,方苞引《左傳》講古文“義法”,有人甚至“以時文之法”來評《左傳》,諸如此類,對于《左傳》文章的藝術成就,并不是都能正確闡明的。
上一篇:古代神話《附:褚斌杰先秦文體概述》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蘇軾詩《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