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 葬花吟(黛玉)》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柔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2)。閨中女兒惜春暮(3),愁緒滿懷無處訴;手把花鋤出繡簾(4),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5);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有誰(6)?三月香窠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7)!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8)。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落淚,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9);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10);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與鳥魂(11)?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12);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13)?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14);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15)。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16)?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17),花落人亡兩不知!
【注釋】
(1) 葬花吟:黛玉“哭花魂”的第二天,是農歷芒種節,民間習俗在這日送花神,大觀園的姐妹們、丫鬟們,還有戲班的女孩們都在園中玩耍,好不熱鬧,獨不見黛玉。其時黛玉在山坡那邊往日葬花的地方收拾落花進行掩埋,《葬花吟》便由此吟出。
(2) “柔絲”二句:柔絲,蔓藤細弱的藤絲。軟系(jì),藤絲輕弱地系住飛落的花。飄春榭,在亭臺上飄動。春榭(xiè),亭子、亭臺(春字沒什么實質意義,如在秋季即稱秋榭)。落絮輕沾,飄落的柳絮輕輕地粘住飛揚的落花。撲繡簾,(柳絮粘住落花)飛撲到閨房的窗簾上、門簾上。
(3) “閨中”句:閨中女兒,黛玉自指。惜春暮,惋惜春天將完了。
(4) “手把”句:手拿花鋤走出閨房門。把,執、持,即拿起、拿著的意思。繡簾,代指閨房門。
(5) “柳絲”二句:榆莢,榆樹結的果實。自芳菲,意謂楊柳青青、榆樹結的果實飽滿,只管自己長得好(對桃李凋謝沒有同情心)。芳菲,形容花草美盛芳香,這里指長勢好。桃飄與李飛,桃花與李花凋謝隨風飄飛。
(6) “明歲”句:明歲,明年。閨中,指黛玉的閨房。知有誰,知道有誰,意思是不知道有誰住在這閨房中。
(7) “三月”二句:香窠,對燕巢的美稱。壘成,筑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指燕子對黛玉太無情(太無同情心),句意與“柳絲”二句同:只管自己恩恩愛愛、快快樂樂,雙雙飛進飛出,不管人家孤獨寂寞、哀怨悲愁。燕子雙棲,猶人之有伴侶,故稱“燕侶”。蕭統《錦帶書·林鐘六月》:“九萬里之孤鵬,權潛燕侶。”后多用于喻指夫妻。
(8) “明年”二句:花發,桃李等花又開放了。啄,燕子又回來銜泥啄花修繕燕巢。不道,沒想到。道,料,想。曹松《南海旅次》詩:“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人去梁空巢也傾,人(黛玉自指)離去了(死了),燕巢也傾倒了,只剩空蕩蕩的屋梁(形容那時的凄涼景象)。
(9) “杜鵑”二句:杜鵑,又名杜宇、子規、布谷鳥,啼聲如呼“不如歸去”,極凄厲;又傳說杜鵑啼一聲吐一口血,故在詩詞中常用來渲染悲涼環境、心境。無語,指杜鵑啼完了,血也吐盡了。荷鋤,扛著花鋤。掩重門,把內外的門都關上。重門,多扇門。
(10) “怪儂”二句:怪,奇怪,驚訝。儂,我。李白《秋浦歌》詩:“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底事,什么事。底,何,什么。杜甫《可惜》詩:“花飛有底急?”白居易《早出晚歸》詩:“自問東京作底來。”憐春,愛惜春的到來。惱春,惱恨春的離去。
(11) “知是”句:知道是花魂還是鳥魂,意謂不知道是花魂還是鳥魂。與,和、及。這里在花魂、鳥魂中選一,作“還是”、“或是”解。
(12) “花魂”二句:花魂離去,鳥魂畢竟難把她挽留,鳥兒無言表示,花兒也害羞不語。花魂、花兒,黛玉自喻。鳥魂、鳥兒喻指寶玉。為什么說鳥兒無言表示?黛玉葬花的直接起因是最近一次“閉門羹”誤會,而這次誤會還沒解開,寶玉尚未向黛玉說明情況。總,畢竟,到底。
(13) 香丘:美人的墳墓,這里指花冢。
(14) “未若”二句:未若,不如。錦囊,即錦袋,彩綢做的袋子。艷骨,美人的骨,這里是對凋謝死去的花的美稱。一抔凈土,一捧潔凈的土。抔(póu),雙手捧。“一抔土”,引申為墳墓。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氏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這里指花冢。掩風流,掩埋風流。風流,指落花,意謂落花曾是嬌美、杰出的花。
(15) “不教”句:不教,不使,不讓。污淖(nào),污濁爛泥。
(16) “爾今”二句:爾,你。未卜,料不到。卜,預料。
(17) “試看”三句:紅顏老死、紅顏老,都是喻指閨中女兒死了。紅顏,美艷女子的紅潤臉色,引申指年輕美貌的女子。老(了),死亡。《紅樓夢》第十五回:“以備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靈。”
【譯文】
花兒凋謝了,落了一地,被風吹得滿天飛舞;紅顏褪盡了,芳香斷絕了,可是有誰能來憐惜?有的落花飄到了亭臺上,被藤絲系住任憑風兒吹擺;有的被飛揚的柳絮粘住,一起撲向閨房的窗簾上、門簾上。閨中女兒惋惜春景已殘暮,滿腹愁情無處訴說,一手拿起花鋤、一手提了花籃步出閨房;忍痛在鋪滿落花的地上反復來回踏著,把落花收集起來埋葬到花冢。
楊柳青青、榆樹的果實結得飽滿,它們只顧自己生長、吐露芬芳,哪管桃花、李花凋謝飄零。桃花、李花到了明年能再度開放,明年閨中不知道還有誰來居住?暮春三月燕子在屋梁上把香巢筑成了,面對閨中滿懷愁情的女兒,雙雙對對飛進飛出,真是太沒有同情心了!到了明年花開時節,燕子會回來銜泥啄花再把香巢修繕,卻沒想到這里人已亡故,燕巢傾毀,唯剩空空屋梁。
一年三百六十天,可恨那些風如刀、霜似劍的惡劣天氣嚴加逼迫;明媚春光、艷麗花兒能維持多少日子,花兒一旦凋謝飄零就難以尋覓。這真是“花開易見落難尋”,臺階前愁壞了葬花女:獨自一人手把花鋤暗暗地傷心落淚,淚珠灑上空蕩蕩的枝頭化成點點血痕。聽那杜鵑啼鳴忽然停下來了,想必血已滴盡而無聲,黃昏降臨,還是收拾起花鋤、花籃回去吧,將閨房的里外門都關上;把青紗燈籠點上,讓四壁生亮,早點上床休息,好使心情稍轉舒暢,只是擔心春寒落夜雨,冷雨敲打著門窗,被寒、身寒、心更寒,反使愁上又添愁、愁更深!
請不要驚訝我為什么事竟會這樣地悲愁傷神,我是一半為愛春、一半為恨春:愛春忽然來到,恨春忽然離去,來到時含情無語,離去時也悄無聲息。昨夜庭院外奏響悲涼的歌曲,不知道是花魂歸去留音,還是鳥魂送別歌吟?花魂歸去,鳥魂畢竟難把她挽留,然而鳥兒再無言語表示,花兒也含羞難以啟齒;我愿意今日生出一雙翅膀,隨花魂飛到天的盡頭。但是,天的盡頭啊!哪兒有美麗芬芳的花冢?不如讓我用錦袋收起落花,用一捧干凈的泥土筑一個花冢,掩埋了這一世美貌杰出的落花,她生來純潔無瑕,歸去也要干凈清白,絕不能讓她陷進污濁的爛泥溝渠。
生前美貌杰出的落花啊,你今日死去有我來收葬,我不能預料自己在哪一天身亡?我今日葬花被人們嘲笑為愚癡,以后哪年我死了收葬我的又是誰呢?看著春景殘暮、花兒漸漸凋謝飄落,也就是閨中女兒紅顏衰老死亡之時,一旦春光殆盡,花兒凋謝完了,閨中女兒也死了,那時閨中女兒、花兒兩不知,再也不會相互憐惜了!
【鑒賞】
黛玉傷春葬花,泣血歌吟“葬花辭”;《葬花吟》婉約凄美堪稱千古絕唱
前面在鑒賞寶玉《四時即事詩》時說到,要注意倒敘寫法。現在讀黛玉《葬花吟》及其前后情節,我們再回過頭去看《四時即事詩》第一首《春夜即事》詩,不是就可以加深理解了嗎?
滿園兮芳菲,沁我心扉者謂誰?滿目兮佳麗,屬我心意者謂誰?
一對傾心相愛的戀人,總是希望對方快樂、幸福,如果一方不快樂、有委屈,另一方總是牽腸掛肚,疼之、惜之,恨不能代替對方受委屈。黛玉一邊葬花,一邊“哭的好不傷感”,寶玉“一面想,一面煞住腳步”,聽她哭道。開始以為是哪個丫鬟受了委屈,多情公子寶玉已經心生同情,聽到后來分明是黛玉,豈是“心生同情”能表明他的心情?而是痛之、惜之了。當聽到黛玉哭道“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時,又豈是“痛之、惜之”能表明他的心情?寶玉已經“痛倒在山坡之上”,痛哭起來。后又得知昨夜黛玉關心他來看望,卻吃了他的閉門羹,就在他的大門外,在風寒露冷的夜里,獨自一個人傷心地哭泣,“受了多么巨大的委屈”,又豈是痛哭幾聲、自責幾句“該死,該死”,就能表明他的心情?只有入骨入髓方能形容他的心情之萬一:“盈盈燭淚因誰泣,點點花愁為我嗔”——寶玉《四時即事詩》中的《春夜即事》詩,無疑是針對這次大誤會,以及后來不久發生的“摔玉砸玉”大誤會而寫的,抒發的即是對黛玉入骨入髓的情愛。這也證明了我說的:寶玉、黛玉鬧一次誤會,對兩人都是一次精神折磨,而解開一次誤會又都是一次情感的更加靠攏,情愛的更加提升。
注釋、翻譯黛玉《葬花吟》,花了整整一星期時間。著手翻譯《葬花吟》,又一次反復閱讀前后章節內容,仔細揣摩曹雪芹的用意、林黛玉的心情,對《葬花吟》更是進行了十分認真的研讀、推敲——不但在整首詩的內容上,而且在段落上、遣詞造句上,甚至在用字上。我首先覺得稱《葬花吟》比稱《葬花辭》恰切。傳統上一般稱這首詩為《葬花辭》,這是從作家曹雪芹的角度命名的,我稱之為《葬花吟》,是從葬花人林黛玉的角度命名的;前者是名詞性結構,是靜態的,后者是動詞性結構,是動態的。打個比方,《葬花辭》是一篇文章,而《葬花吟》是一出戲劇——看戲劇當然比讀文章直觀、生動、真切多了。稱之為《葬花吟》也符合實際情況:當時黛玉一邊葬花,一邊“哭的好不傷感”,寶玉“一面想,一面煞住腳步”,聽她哭道——黛玉分明是一邊哭泣一邊吟詠“葬花辭”。
還有一些地方我和傳統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例如“冷雨敲窗被未溫”句,傳統的理解為實指下雨。我的理解正好相反:是虛指,是黛玉恐怕下雨。當時黛玉正在葬花(實際上整首詩是在葬花時一氣吟詠完成的),因黃昏到了,打算回閨房休息,但并未真正回閨房,“冷雨敲窗”句之后,黛玉還在一邊葬花一邊吟詠,所以是一種擔憂、恐怕下雨的心理。又例如:“花魂鳥魂總難留”,傳統的理解是,花魂與鳥魂都歸去(死亡),都難以挽留。我的理解是,花魂歸去,鳥魂畢竟難把她挽留;花魂、花兒是黛玉自喻,鳥魂、鳥兒可以理解為喻指寶玉。
為了便于讀者朋友對黛玉《葬花吟》的理解,我將整首詩分成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悲春。花謝花飛暮春景象引發黛玉悲春。就在昨夜,黛玉好心去看望寶玉,卻被晾在門外,受了莫大的委屈,獨自悲傷哭泣,連周圍的花兒、鳥兒都被深深地感動了,情景十分凄婉、悲切。從寫作上看,這也是為今日黛玉葬花作鋪墊:本來就多愁善感的黛玉,看到落花滿地的殘敗景象,愈加為昨夜被冷落在怡紅院大門外而感到委屈,很自然地引發滿腹的悲春愁情,因而泣血吟詠“葬花辭”,此情此景就顯得格外的凄婉、悲切。
第二層次:悲己。一個人心境不佳時,會覺得周圍的景色也暗淡,何況滿目落花暮春衰敗景象,這使本已滿腹愁情的黛玉引起悲己。黛玉不免想起自己父母雙亡的悲慘身世、“現在他家依棲”的孤苦無助處境,想起戀愛不遂心的心事。黛玉以落花自喻,多愁善感的性格促使她進一步想到落花待到明年還會再發,而自己這朵“落花”將是一去不復還,“人去梁空巢也傾”,明年這個時候,瀟湘館內住著的不知道是誰。其情其景凄婉、悲切加深了一層。
第三層次:哭花。想到“人去梁空巢也傾”,多愁善感的黛玉此時已無法控制住悲哭。她哭花兒在風刀霜劍嚴相逼下,明媚鮮妍不長久,哭花兒一朝凋謝就難尋覓。黛玉既以落花自喻,落花的命運即是自己的命運,甚至自己的命運還不如落花,滴滴淚珠滴滴血痕,從今往后冷雨寒夜再難入睡,此情此景凄婉、悲切又大大加深了一層。
第四層次:哭己。黛玉哭罷花兒又哭自己——事實上哭花兒與哭自己無法分清。“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指花兒處境艱難,又暗指而且更多的意思指自己處境艱難。她哭花兒明媚鮮妍能幾時,就是哭自己紅顏易老。她哭花兒和鳥兒的關系:花兒和鳥兒彼此有情,可是鳥兒再無言語表示,花兒也含羞難以啟齒。這是說她和寶玉相戀,可是寶玉一次次給她受委屈!她哭自己還是隨花兒一同飛到天盡頭,尋找一座香冢,作為自己的歸宿地;她又哭自己怎奈沒法生出一雙翅膀,無法隨花兒一同飛到天盡頭,那么就像用一捧凈土掩埋落花一樣,讓自己也掩埋在凈土之中,好保持生來高潔無瑕的本質,也強于忍受這風刀霜劍的嚴相逼迫,強于遭受委屈精神倍受折磨!黛玉哭自己,其情其景凄婉、悲切,令人唏噓感慨,不由得灑下同情之淚。
第五層次:誰葬?黛玉繼續哭自己:雖然想好了“質本潔來還潔去”,可是由誰來收葬自己呢?落花呀,你尚有幸由我來收葬,我的命運真不如你呀,寶玉是指靠不上了,沒有一個親人能來收葬我!我活著時,我和你花兒還能相互憐惜,一旦春光殆盡,“花落人亡兩不知”,我和你花兒再也不能相互憐惜了!黛玉“葬花辭”吟詠完,也是泣血完畢,此情此景凄婉、悲切令人不忍卒睹!
可以想見,曹雪芹寫黛玉《葬花吟》,用上了自己坎坷命運積累的血淚,更用上了自己骨子里、血液中天生的對于遭受封建專制制度“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廣大女子的關愛和同情,調動了許多藝術創作手段——比喻、想象、擬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現實與浪漫相結合等,寫盡了黛玉的身世命運、現時處境,寫盡了她追求美好愛情、美好生活,寫盡了她性格敏感、多愁多思,寫盡了她飽受精神折磨、內心充滿憂傷痛苦……宋代詞壇上曾有豪放、婉約兩大派。豪放一派如蘇軾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婉約一派如柳永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為小說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紅樓夢》中出現的詩詞數量之多,是古典小說中少有的。縱觀這么多的詩詞,其“派別”應該屬于婉約派,這主要是由《紅樓夢》的整體構思及寶玉、黛玉等眾多人物形象的設計所決定的。黛玉《葬花吟》這首長詩可以說是小說中婉約詩詞的代表作。后面的《代別離·秋窗風雨夕》、《桃花行》都是《葬花吟》的姐妹篇,但還是應該把《葬花吟》排在首位;《芙蓉女兒誄》也是杰出詩篇,但壯美,而《葬花吟》純凄美,二者不同。《葬花吟》可以說是超過前人的婉約詩詞之千古絕唱!對于這么一首在《紅樓夢》中堪稱“經典”的婉約詩作,當初高人脂硯齋評《紅樓夢》時,就曾反復閱讀該詩,被它的“凄楚感慨”所深深打動,弄得“舉筆再四,不能加批”。今天我在這里寫鑒賞,對上面幾首詩都是很順利寫出來的,而對這首《葬花吟》卻是思之再三,竟一時不能下筆!
上一篇:《英蓮》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西江月二首》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