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
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輞水從秦嶺發源,至輞谷口,山谷開闊,河床平緩,便把從山上挾帶下來的石頭鋪滿兩岸,是為白石灘。這由自然偉力所創造的作品,雖不像鹿柴、文杏館那樣有人文的根底,但在青山綠水間卻也壯觀,是輞川二十景之一。
這首詩描繪白石灘月夜景色,展示了一幅少女乘月浣紗的畫面,富有生活氣息。“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首二句通過對流水、白石、綠蒲的細致刻畫,表現出月光的皎潔、明亮。一灘白石,泛著銀光;粼粼溪水,清澈見底;水中綠蒲也清晰可辨,這些都暗示出月光的明亮。只有月光特別明亮,足以照徹水底,才能見其“清淺”;才能見水下蒲草之“綠”。用“向堪把”寫水草嫩芽冒出水面,既狀物態,又點時令,運筆相當精巧。嫩蒲可食,故采蒲又能發人遐想。明月之下,清溪淙淙,白石磷磷,綠蒲芊芊,春風習習,真是一個寧靜而奇幻的世界。后二句寫人。“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作者給白石灘添上了活動著的人物,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氣。一群少女,有的家住水東,有的家住水西,她們趁著月明之夜,不約而同地來到白石灘上洗衣浣紗。進一步通過人物的行動,暗示了月光的明亮。這兩句平鋪直敘,毫無雕琢,表現了一種自然、純真的美。讀者不難想象到:少女們三五成群,各擇位置,綽約的身影,映在水中;喧聲笑語,飄蕩于夜空,像一群快樂的仙子。關中女子有趁月勞作的習慣,李白詩道:“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之三),那是秋夜為前方健兒趕制寒衣。一首藍田民謠唱道:“月亮爺,明光光,大家河里洗衣裳。洗得凈凈的,捶得硬硬的(平整)……”可見王維所寫有其生活依據。《白石灘》寫女子浣紗,點綴以綠蒲明月,顯得素雅絕塵;但作者在描寫自然景物的同時,畢竟把詩人以外的勞動者作為主體加以表現,體現了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的有機結合。這在《輞川集》中是很突出的。如果說《鹿柴》表現的是深林野境,《文杏館》表現的是云外仙境,那么《白石灘》則表現現實人境,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似乎更健康些。
上一篇: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十)》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趙希?《秋夕》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