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黃景仁詩《都門秋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五劇車聲隱若雷,北邙惟見冢千堆。夕陽勸客登樓去,山色將秋繞郭來。寒甚更無修竹倚,愁多思買白楊栽。全家都在風聲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這首詩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黃景仁滯留北京時所寫。這年,他把母親、妻子也接來京師,但卻一事無成,過著窮愁的生活。所以在一個秋日里,他百感并發,寫下了《都門秋思》四首。這里選的是第三首。全詩以凄苦的心情表現了他非常貧困的生活,其實也反映了當時這一類下層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際。
詩一開頭就表露了一種人生無常的哀傷情調。“五劇”指的是四通八達的繁華大道,“北邙”是洛陽城北埋葬東漢及魏國的王公貴族的地方。這兩句意思是說,不管人們在生時是如何榮華富貴,到頭來終不免要埋在一堆荒冢之中。在夕陽的照耀下,詩人滿懷憂思地去登樓眺望,但看見的只是山上的一片秋色正繞著城郭而來。天氣是這樣寒冷,杜甫在《佳人》詩中曾寫到“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詩人卻沒有“佳人”那樣的修竹可倚,顯得更其孤苦;白楊常種于墓地,是人們所忌諱之物,而詩人卻愁苦得難以承受,以致即使栽上白楊也無過于此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是九月份就要準備冬衣,可是現在全家生活在瑟瑟的寒風里,時已九月還沒錢去準備御寒的冬衣哩。
這詩的開首兩句,是一個有雙重意義的對比,既有人生無常的憂傷,又隱含有權勢富豪們的奢華生活與自己的貧寒處境的強烈對照,從中也表現了詩人對此的不平與憤慨。接下來的一對頷聯,作者以夕陽山色、滿目秋涼渲染出自己的孤獨心境。“登樓”一句是化用了王粲的《登樓賦》。該賦原表現了王粲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與思鄉懷土的感情,這正是確切地反映了詩人自己當時的心緒,寫得十分含蘊深沉。頸聯以象征“寒”與“愁”的“倚修竹”與“白楊”二典,再分別加上“更無”與“思買”,這就把詩人“寒甚”與“愁多”的程度推到了極致,體寒心愁,其苦可以說是無以過之了。末聯暗用《詩經》中“九月授衣”的典故寫出全家都生活在蕭瑟的寒風中,卻無力添置冬衣,這種愁卻又更進一步了。這兩句以最淺白的語言寫出了最深沉的愁苦,所以一直為人們所傳誦。全詩以“愁”為中心,為“冢千堆”、“夕陽”、“寒甚”、“風聲”作襯托,使全詩彌漫著寒愁孤寂的氣氛。在感情的層次上,從個人之愁寫起展延而至全家,使之不斷深化、加劇,收到了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
總之,這首詩感情深沉,由淺而深,善于烘托氣氛,用典而不露痕跡,以淺白語言出之,使雅俗共賞,引起讀者共鳴。所以詩一出,不脛而走,京師為之震動決非偶然。
上一篇:岑參詩《逢入京使》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劉禹錫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