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語·諸稽郢行成于吳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江①。
大夫種乃獻(xiàn)謀曰②: “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zhàn)③。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于甲兵④,而未嘗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⑤,勝未可成。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后履之⑥,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設(shè)戎,約辭行成⑦,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⑧。既罷弊其民⑨,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于吳⑩。曰: “寡君勾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于下執(zhí)事曰(11): ‘昔者越國見禍,得罪于天王,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勾踐(12),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13)。孤不敢忘天災(zāi),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 今勾踐申禍無良(14),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執(zhí)事?勾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于邊(15)。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16),將殘伐越國。越國固貢獻(xiàn)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勾踐請盟: 一介嫡女,執(zhí)箕帚以晐姓于王宮; 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17)。春秋貢獻(xiàn),不懈于王府。天王豈辱裁之?亦征諸侯之禮也。夫諺曰: ‘狐埋之而狐搰之(18),是以無成功。’ 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注釋】 ①師:師隊。逆:迎接、迎戰(zhàn)。江: 長江。②大夫種 (chong): 越大夫文種,字子禽。③庸: 同“用”。④申胥: 即伍子胥,吳國大夫。本為楚國人,因避難逃往吳國。華登: 吳國大夫。簡服: 訓(xùn)練。⑤決拾: 兩種射箭的用具,決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于鉤弦開弓; 拾是一種皮制臂套,戴在左臂上,便于拉開弓弦。⑥素: 事先。⑦行成: 求和。⑧伯: 同“霸”。⑨罷: 同“疲”。⑩諸稽郢: 越國大夫。(11)下執(zhí)事: 本意是下面做事的人,實際指吳王。這里是一種謙虛,表示自己不配直接和對方國君說話。(12)孤: 遺棄。(13)繄 (yi): 是。(14)申: 重復(fù)。(15)用: 因此。帥: 同 “率”。老: 家臣。顙 (sang): 額頭。(16)屬: 聚集。(17)晐姓: 女子在王宮聊備一姓。槃匜 (yi): 盥洗器具。(18)搰(hu): 挖掘。
【譯文】 吳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發(fā)兵在長江邊迎戰(zhàn)。
越國大夫文種獻(xiàn)計說: “吳國和越國,勝負(fù)由天定,君王您不用跟他交戰(zhàn)。那申胥和華登訓(xùn)練的吳國兵士,從來沒有遭到過失敗。一個人善于射箭,百個人都會起而效仿,我們不一定能夠勝利。定計謀,一定要事先預(yù)見到成功,然后才去實施它,不可輕易送死。大王您不如部署好防御,卑辭求和,以討好吳國百姓,使吳王更加驕傲。我們把這向上天占卜,老天如果要拋棄吳國,吳國一定就會答允我們的求和,并認(rèn)為我們不足為患,吳國一定會傲然有稱霸諸侯之心。這樣既使其百姓疲憊不堪,老天再搶奪其食物,我們就可以安心接收其殘局,吳國也就沒有天命了。”
越王同意了這個建議,于是派遣諸稽郢去吳國求和。諸稽郢說: “敝國國君勾踐派遣下臣諸稽郢到貴國,不敢公然陳設(shè)禮品行聘問之禮,只是冒昧地私下告訴君王您的小官吏: ‘從前越國遭遇禍殃,得罪了天王,天王親自前來討伐,拋下了勾踐不管,隨后又寬恕了他。君王對于越國的恩情,真好比是使死人復(fù)生,讓白骨長肉。我君不敢忘記上天降下的災(zāi)禍,又怎么敢忘記君王您的厚賜呢?現(xiàn)在,勾踐再取禍端,時運(yùn)不佳,草野小人,怎么敢忘記天王您的大恩大德,去計較邊境的小小沖突,而再次得罪于君王您的小官吏? 勾踐會帶著幾個家臣,親自在邊境叩頭謝罪。現(xiàn)在君王您不詳加了解,就盛怒地調(diào)集軍兵,要伐滅越國。越國本來就是您的納貢封邑,君王您不用鞭子驅(qū)使它為您服役,卻辱蒙軍士前來討伐。現(xiàn)在,勾踐請求訂立盟約: 獻(xiàn)上一個親生女兒,讓她拿著掃帚在您的后宮備數(shù); 獻(xiàn)上一個親兒子,讓他跟隨眾多仆役侍奉您洗浴。越國春秋兩季向您進(jìn)貢,不會懈怠。天王難道愿意屈駕制裁它? 這也就是天子向諸侯征收的禮品啊。’ 諺語說: ‘狐貍埋下東西,狐貍又把它挖出來。所以不能成事。’ 現(xiàn)在,天王您既然扶植了越國,美德已經(jīng)傳誦于天下,您卻又要滅絕它,這是天王您沒有成果啊。即使四方眾多的諸侯國打算侍奉吳國,將按照什么標(biāo)準(zhǔn)辦呢? 敝國國君冒昧派遣下臣到貴國把道理講清楚,請?zhí)焱跄鷻?quán)衡利弊,仔細(xì)考慮!”
【鑒賞】 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吳國攻打越國而大敗,吳王闔閭受傷而死。夫差即位,時刻不忘復(fù)仇。魯哀公元年(前494),吳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國,越大敗,越王勾踐逃入會稽山,僅余五千士卒。越大夫文種賄賂吳太宰嚭,越國因此得以不滅。哀公十年,吳伐齊,敗歸。十一年,再次伐齊,大勝。夫差此次伐越,即在第二次伐齊之前。本文突出表現(xiàn)了大夫文種的長于智謀,諸稽郢的善于辭令。大夫文種摸準(zhǔn)了夫差的性格,知道他有稱霸之心,就有意讓諸稽郢卑辭求和,“以廣侈吳王之心”。諸稽郢的 “說辭”針對吳王夫差的驕橫心理,從三方面切入: 一是用奉迎之辭奉承吳王的大恩大德,滿足其慕虛榮的心理;二是勾踐盟約,以嫡親子女去侍奉吳王,滿足其稱貴心理; 三是以狐貍藏食掏食作比,說明伐越將使諸侯無以“實”事實,滿足其稱霸心理。文章雖未交代游說的效果,但從下一篇《申胥諫許越成》來看,諸稽郢的任務(wù)完成得非常出色。
上一篇:《古文觀止·馬援·誡兄子嚴(yán)敦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姚鼐·讀《孫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