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詩經·國風·周南《芣苢》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詩經》中寫勞動的詩有多篇,這首詩記述的不是繁重的沉重勞動,而是農村婦女采芣苢(車前草)的愉快勞動。它應是社會比較清明、階級矛盾比較緩和、人們尚能安居樂業的周公時代的作品。但是,有的經學家附會說所寫是“婦女樂有子者”。此說不可信。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詩辨妄》說:“《芣苢》之作,興采之也。如后人之采菱則為采菱之詩,采藕則為采藕之詩,以述一時所采之興爾,何它義哉!”這一見解頗為精到。
本詩分為三章,首章泛言采集之事,二章三章言采摘。
第一章,泛寫一群婦女結伴去采車前草。在那朝霞滿天的早晨,一群衣著樸素、容貌各異的農村婦女,腳踏晨露,興致勃勃地邊走邊唱著。她們憑著往常的勞動經驗,各自向田埂路邊的雜草叢中尋覓車前草,她們中有人發現了車前草。
第二、三章,寫婦女們采摘車前草的情景。風光旖旎,田野里散發著青草味,她們穿梭來往,不停地尋找著、摘取著。緊張勞動的熱情伴隨著抒情的歌聲,使整個勞動場地充滿了歡快的氣氛。她們開始是一葉一葉地掐取,接著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扯起衣襟兜裝。這由“掐”到“捋”再到“兜”的過程,生動地表明她們愈采愈多、愈采愈快,勞動熱情也愈來愈高漲。通過她們彎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手扯衣襟兜裝的連續動作的真切描寫,更突現了她們心靈手巧、操作嫻熟的勞動技能與本色。
詩描述了田家婦女采車前草的集體勞動情景,歌頌了廣大民婦熱愛勞動的美德,表達了她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心聲。色調清麗,風格明快,意境優美。全詩運用由敘事抒情以見景的表現手法和俗而雅的方言韻語。詩中盡管僅僅寫了婦女們采車前草的勞動過程,并未直接描繪自然風光和人物的容貌,但由于采用了這絕妙的藝術方法和純樸的方言,就把美麗的田野風光和勞動婦女的集體形象如畫一樣地展現了出來,給后代田園詩和山歌以深遠的影響。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同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唐人《竹枝》、《柳枝》、《棹歌》等詞,類多以方言入韻語,自覺其愈俗愈雅愈無故實而愈可以詠歌。即《漢樂府·江南曲》一首‘魚戲蓮葉’數語,初讀之亦毫無意義,然不害其為千古絕唱,情真景真故也……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云。”方玉潤從詩歌理論上精到地論述此詩的特點及影響,實為卓絕。
本詩還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形式,以鮮明輕快的節奏、和諧優美的音韻,抒發了純真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人物的歡快情緒和贊美勞動的主題。用詞也凝練準確,如三章中僅更換了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既把整個勞動過程和場面寫了出來,又把群婦輕快利索的勞動烘托得形象如見。
上一篇:散曲·馬致遠散曲《般涉調·耍孩兒·借馬》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鄭燮文《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