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梁佩蘭·粵曲(錄二)·春風試上粵王臺》原文賞析
春風試上粵王臺,錦繡山河四面開。今古興亡猶在眼,大江潮去復潮來。
文人摹擬民歌創作詩歌,古已有之。不說漢魏樂府中有大量文人創作或修飾的作品,在唐代,像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也效仿吳中曲調,寫成了《子夜吳歌》四首。這類文人創作的民歌,一般都以當地的鄉土人情為題材,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當然,由于出自文人之手,盡管語句通俗易懂,但都較典雅。
梁佩蘭之《粵曲》(廣東地方小曲),明顯有此特征。
是首寫粵王臺所見。粵王臺,又作越王臺。據《羊城古鈔》記載:“越王臺在越秀山上。漢(南越王)趙佗建,為三月三日修楔之處。南漢劉龔疊石為道,名曰‘呼鑾’,旁栽甘菊芙蓉,與群臣游宴,故亦名曰‘游臺’。”這首詩前二句寫景,后二句借景抒情。
“春風試上粵王臺”,此句有兩種解釋,謂從《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中化出。春風得意之時,登高望遠,當然悅目舒心。另一謂早春時節,東風初拂粵王臺。二解各有優劣。前者因為有人,春景和春情便有機地交融了。后者通過一“上”字,以擬人的手法給了春風靈性,使春景充滿生機,而一“試”字,點明初春。當然,讀者對詩歌的理解,只要自己的主觀情思與客觀的詩句內容不發生矛盾就可以了。第二句承前句而來,寫在粵王臺所見大好春光。由于粵王臺地處越秀山高處,能夠環視山下,故言“四面開”。
因為是登高望遠,詩人看到了遠處的珠江。而珠江的潮漲潮落,又觸發了詩人的情懷,激起了詩人的無限聯想。于是,眼前大江浪潮的起伏,似乎成了千古歷史興亡的象征。時值明清易代之際,詩人有如此歷史觀是很自然的。他在《秋夜宿陳元孝獨漉堂讀其先大司馬遺集感賦》中更明確地寫到: “至今亡國淚,灑作粵江流。”而詩人以民歌方式通過寫景婉言之,不可謂不高明,盡管這不是梁佩蘭的發明。《論語·子罕》有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東坡《念奴嬌》亦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些都流傳千古而膾炙人口。但是,此處只有借用之妙而絕無抄襲之嫌。
作為文人摹擬廣東民歌之作,這應該說是一首山歌,即是出自一位山中樵夫之口。而詩歌的風格,也如同嶺南委延起伏的山巒一樣,非常雄麗,非常渾厚。
上一篇:古詩《方文·竹枝詞(錄二)·春水新添幾尺波》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趙翼·曉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