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頭水二首
(南朝·陳)陳叔寶
其一
塞外飛蓬征①,隴頭流水鳴。
漠處揚沙暗,波中燥葉輕②。
地風(fēng)冰易厚③,寒深溜轉(zhuǎn)清④。
登山一回顧,幽咽動邊情。
其二
高隴多悲風(fēng),寒聲起夜叢。
禽飛暗識路,鳥轉(zhuǎn)逐征蓬。
落葉時驚沫,移沙屢擁空。
回頭不見望,流水玉門東。
【作者簡介】
陳叔寶(553~604年)即南朝陳后主。字元秀,小字黃奴,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人。陳宣帝陳頊嫡長子。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立為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宣帝崩,嗣立。在位七年,國亡于隋朝。后被遷至長安,久之卒。事跡見《陳書》卷六及《南史》卷十本紀(jì)。著有詩文集三十九卷,已佚。明人輯有《陳后主集》。《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及斷句九十五首。
【詞語簡注】
①飛蓬:語見《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原指蓬草根斷以后,遇風(fēng)飛旋。這里錄《伯兮》之意,比喻漂泊不定的征人。征:在此指遠征。
②燥葉:干燥的樹葉。
③地風(fēng):地面上的寒風(fēng)。冰易厚:應(yīng)指“易厚冰”,即容易結(jié)成厚冰。
④寒深:指久寒。溜:水流。轉(zhuǎn):轉(zhuǎn)變。
【內(nèi)容簡析】
《隴頭水》,樂府《鼓角橫吹曲》名。陳叔寶的《隴頭水二首》,主要寫征人行經(jīng)曲折高峻的隴山(六盤山),征途辛苦,發(fā)為哀歌。
第一首詩,開頭兩句直接點題,而“塞外”與“隴頭”又是互文見意。“飛蓬征”與“流水鳴”則一喻人一摹物,字里行間既展示動態(tài),又傳達音響,以簡練的筆墨勾勒出一幅有聲畫。同時,它是即景直書,為全詩奠定了哀歌的基調(diào)。三、四句在前兩句基礎(chǔ)上,加以鋪墊,一寫風(fēng)沙之暗,一寫燥葉之輕,將悲嘆之情隱藏于景物的描寫中。五、六句則說從隴頭上“四注”而下的“清水”,由于被塞風(fēng)所吹,因而積為厚冰,又由于久寒,因而連流水也變得更清澈了。這兩句寫清寒之景,更給人一種“清寒”之感傷。至此,詩人感情噴發(fā),終成結(jié)尾兩句:“登山一回顧,幽咽動邊情。”詩中的幽咽,一指低微的流水聲,與開頭“流水鳴”呼應(yīng),一指低微的哭聲,與“動邊情”連接,較好地抒發(fā)了邊塞征人的哀苦之情。
第二首詩,作者以“高隴多悲風(fēng),寒聲起夜叢”起筆,描寫隴山征人夜聞悲涼之風(fēng),于寒聲中起床夜坐,以待天明。三、四句寫“悲風(fēng)”“寒聲”中,飛禽在黎明前的昏暗天色中飛辨路途,飛鳥也在寒寂的天空中追逐著旋轉(zhuǎn)的飛蓬。五、六句則寫由于山高風(fēng)急,樹上的落葉掉入山溪驚起了一泓水沫,飛動的沙塵也屢次擁抱著昏暗的天穹。這兩句寫景細(xì)微,且采用了擬人化手法,令人印象深刻。最后兩句,詩人在前面鋪墊基礎(chǔ)上,發(fā)出一聲悲嘆:回頭遙望,已不見了來時的道路,能看到的,只是那玉門山東邊悠悠的隴頭流水。
總的看來,這兩首詩顯得較為平直,但細(xì)加分析,便能看出結(jié)構(gòu)上的絕妙:前六句側(cè)重于寫景,“蓄勢于前”,后兩句側(cè)重于抒情,“噴射于后”,筆致自然而不凝重,風(fēng)格清新,語言生動,頗有悲涼慷慨之氣。
上一篇:(南朝·陳)張正見《隴頭水二首》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南朝·陳)江總《隴頭水二首》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