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詩《短歌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輟?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闊談䜩, 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何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屬《相和歌·平調曲》,古辭已佚。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據《樂府解題》,其分別在歌聲長短。曹操《短歌行》,《樂府詩集》(卷三十)載二首,第二首述王業之本。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從詩的內容推斷,寫作時間當在建安十三年為丞相之后。本篇按音樂節奏每四句一解,分為八解。古樂府之解,猶《詩經》之章,詞曲之疊。一、二解感嘆時光易逝,內心激昂不平;三至六解抒寫求賢若渴的心情; 七、八解說明效法周公廣納賢才以安定天下的愿望。
這是一首抒寫情志的詩,讀者須仔細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懷、心態,即呈現于作品中的個性狀態,才能把握住作品的情緒脈絡和思想內容。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經五十四歲,加上赤壁之戰在軍事上的失利,統一事業遇到嚴重阻礙。年華易逝與事業未成的矛盾,使他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同時,征戰連年,國無寧土,面對慘淡人生,是慷慨悲歌感發奮起呢,還是頹喪哀嘆“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古詩十九首》)?建安詩人的人生態度顯然屬于前者。他們的詩歌往往以一種蒼勁悲涼的情調震懾人心,曹操《短歌行》其一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詩一開始表現作者面對苦難的時代發出建功立業與人生短暫的矛盾的感嘆。正當歌酒宴會,慨嘆人生短暫,時光易逝,并引以為苦。這種時間的緊迫感來自實現統一的抱負。如王粲《登樓賦》: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曹丕在《典論·論文》中也說: “日月逝于上,體貌衰于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正由于這個原因,就“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作者有什么深沉的憂思時刻不能忘懷呢?
四解表現作者思慕賢才亦憂亦喜。《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據《毛詩小序》和鄭玄箋,原意是世亂,學校廢而不修,留校的思念離去的學子。作者說自己只為青衿學子的緣故,長期來若有所思地低聲吟味這首詩,藉以表示對賢才的刻苦思慕。這正如皎然《詩云》所說“假象見意”。接著高聲吟誦《詩經·小雅·鹿鳴》首章前四句。毛萇傳云: “鹿得蘋(艾高),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招呼,以成禮也。”這里表示自己誠懇禮遇賢才。思慕賢才,求之未得而沉吟憂思,求之既得而宴樂禮遇,道盡作者亦憂亦喜、慷慨不平的心態。
六兩解對三、四兩解音樂上是反復一遍,情思上是一個回環。皎潔的明月何時可以采拾,內心的憂愁永遠不會斷絕。此劉勰《文心雕龍·比興》所謂“寫物以附意”。接著想象招納并禮遇賢才的盛況。古諺: “越陌度阡,更為客主(互相拜訪)。”作者向往客人遠道前來,屈駕以相探問,聚合一堂談心宴飲,共同敘懷舊日情誼。廣泛招納賢才,是曹操一生銳意圖治、統一天下的重要措施。他在《求賢令》中說:“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七解“月明星稀”四句,既是眼前實景,也是時刻浮現于作者心目中的才德之士四處投奔、棲遑無所依托的景況; 始終表現出作者“憂思難忘”的心理狀態。八解“山不厭高”兩句,本出《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說明招納賢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兩句本《韓詩外傳》(卷三)載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引以自喻自勵。作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樣殷勤、謙虛,接待賢士,讓天下人心歸附。明志顯情,一無遮掩,這是何等坦蕩的襟懷與勃勃的雄心!
曹操的詩歌,意象、章節之間聯結組合往往如巉崖無階,不易攀尋。如本篇語意一貫而下,天然渾成,無斧鑿跡,尋其意脈行跡,必須知人論世,把握其求賢心理的過程和感情抒發的線索。對此,歷代評家解釋時亦有所蔽。唐代歐陽詢未察魏武深意,把此詩刪去了四解錄入《藝文類聚》。明代謝榛說:“歐陽詢去其半,尤為簡當,意貫而語足也。”劉才甫也認為“魏武《短歌行》意多不貫”。清人王堯衢、陳祚明、張玉谷等都有詳論,但或失之穿鑿,或仍欠完備。唯陳沆在《詩比興箋》(卷一)中說: “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 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并建圣哲,以貽后嗣。次兩引《青衿》、《鹿鳴》二詩,一則求之不得而沉吟憂思;一則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雖然,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吳、蜀,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 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 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這里頗能得其意脈,把握住作者求賢心理的過程和感情抒發的線索。
上一篇:曹植詩《白馬篇》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曲·劉致散曲《端正好·上高監司[前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