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哲宗紹圣二年(1095),黃庭堅因參加編修《神宗實錄》,被章惇等人以“誣毀先帝”的罪名,貶為涪州別駕,三年后又貶到戎州(今四川宜賓)。徽宗即位,才蒙赦放還。崇寧元年(1102)春,途經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時,寫了這首詩。作者跋此詩云: “崇寧之元正月二十三日,夜發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湖南岳陽),數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岳陽樓。”岳陽樓下臨“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唐宋時代的許多遷客騷人,都在這里留下了名篇佳什。
詩人冒著霏霏春雨登上城樓,從雨中觀看了湖光山色,撲面而來的不再是奇險的巴山蜀水,而是浩瀚的洞庭湖和秀麗的君山,此時,六年來貶竄生活的凄苦和今日遇赦生還的欣悅一齊涌上心頭,不禁感慨萬千。首句,“投荒”二字點明遠謫四川的經歷。詩人的貶所涪州、黔州、戎州,在當時都是荒涼僻遠之地。接著,用“萬死”渲染處境的艱險,再以“鬢毛斑”暗示貶謫時間之長和所受政治壓抑之深。全句凝聚著詩人抑郁不平之氣,怨憤凄涼之情,意脈藏而不露。此句化用柳宗元“萬死投荒十二年”句意,由于用的是平起式,所以改為“投荒萬死”。第二句寫遇赦生還,詩意與第一句正好相反,從結構安排上來看,用的是反接法。“生出”二字與上句“萬死”形成對照,表達了詩人死里逃生的驚喜之情,這和李白獲赦后的“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輕快心情,可謂異代同感。二句合起來看,是以昔日之“死”反襯今日之“生”,以昔日之悲反襯今日之喜,它包藏著詩人多少沉重的回憶和多少深沉的感慨啊! “滟滪”,即滟滪堆,是瞿塘峽口沒入江中的大礁石,為長江航道上的著名險灘。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一,在四川奉節縣南。詩人稱瞿塘、滟滪為“關”,不僅是形容瞿塘峽、滟滪堆之險,更主要的是暗喻政治風波的險惡。詩人在黔州貶所寫的《定風波》詞里有“鬼門關外蜀江前”之句,在《采桑子》詞中又寫道:“投荒萬里歸無路,雪點鬢繁。度鬼門關,已拚兒童作楚蠻。”由此看來,詩人稱瞿塘、滟滪為“關”,顯然是大有深意的。
第三句,緊承第二句極寫放逐歸來的歡快心情。“江南”泛指長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鄉分寧在內。“未到江南”,是說還沒有回到家鄉,不過,雖然“未到”,“江南”已經在望,闊別八年的親人即將重逢,怎能不令人破顏一笑呢?詩人用“先一笑”三字,把此時此刻的歡欣之情,化為具體的表情動作,極其形象傳神。同時,此句還有更深一層意思,“未到江南”已經禁不住先笑,若到江南,其喜悅更當如何?欣喜之情,點明而不說盡,讓讀者從詩中玩味,思而得之,這更能豐富詩的內涵。末句,“岳陽樓上對君山”,正面點題,以景結情,余音裊裊,韻味無窮。
這首詩,通過“萬死”、“生出”、“一笑”、“對君山”等連續的動態描寫,把詩人悲喜交集的復雜感情表露無遺,筆勢峭拔而雄奇,氣骨瘦硬而秀勁,體現了黃詩獨特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雨中對酒,庭下海棠經雨不謝·陳與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雨晴·陳與義》原文與賞析